
❝ 文內摘要快搜 ❞
由臺北市政府指導,台北市文化局主辦、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及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承辦的【2022 台北電影學院】今年規劃 5 大單元,精彩課程包括:【國際動畫視效講座】、【電影攝影工作坊】、【國際合製講座】、【元宇宙與沉浸式平台講座】以及【國際製片工作坊】,各單元陸續開放報名中!
率先登場的【國際動畫視效講座】報名將於 8 月 26 日截止。
2022 台北電影學院報名熱烈 奧斯卡得主馬萬鈞「國際動畫視效講座」授課
【國際動畫視效講座】講師陣容包括曾參與《鋼鐵人 3》、《玩命關頭 7》,並在 2019 年獲頒「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的馬萬鈞博士、光影魔幻工業 (ILM) 新加坡和雪梨部門總監、曾參與《一級玩家》、《復仇者聯盟》的盧克赫瑟林頓 (Luke Hetherington) 以及曾參與《環太平洋》及《俠盜一號:星際大戰外傳》的創意指導暨視覺特效總監奈傑爾薩姆納 (Nigel Sumner)。
為此,馬萬鈞特別接受影委會的專訪,與大家分享職業生涯中的難忘時刻。馬萬鈞首先分享自己踏入產業至今,在工作時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他表示:
「能看到自己開發的工具被運用到各種不同的場景的時候,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他難忘還在南加州大學當學生的時候,開發的臉部掃描系統被運用在電影《阿凡達》片中,因此跟很多電影明星見面,以及上了 CNN 接受訪問,那是他第一次感到驕傲的時候。

馬萬鈞獲頒奧斯卡科學技術成就獎
後來馬萬鈞在 Weta Digital 主要開發跟臉部動畫相關的演算法,包括被運用在《哈比人》系列的臉部生成工具,以及《決戰猩球》系列的臉部動畫工具等等,馬萬鈞說:
「在大銀幕上看到最終作品的時候,都是非常感動的。」
至於工作上曾遇過什麼樣的挫折?又是如何克服?馬萬鈞表示:
「在視覺特效的行業,挫折是家常便飯。」
他也常需要面對結果不如人意、團隊之間的摩擦:
「這些都要想辦法去修正、去找出第三條路,這時候心理壓力的調適很重要。」
馬萬鈞認為,在視覺特效行業久了之後,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派上用場,讓他面對問題時挫折感沒那麼重。

馬萬鈞(右)與指導教授 Paul Debevec(中)、實驗室夥伴 Xueming Yu 合照
馬萬鈞開講前先解密《玩命關頭 7》如何重現保羅沃克畫面
談到參與膾炙人口的好萊塢賣座鉅片《鋼鐵人 3》、《玩命關頭 7》製作經驗,馬萬鈞分享了他是如何解決《鋼鐵人 3》大反派角色奧德利奇齊禮安 (Aldrich Killian) 的臉部動畫問題:
「這是我們第一次開發新的演算法來計算動畫資料,尤其角色在這幾個鏡頭是有重要台詞的,所以嘴型的呈現是非常重要的。」
該技術也在《決戰猩球》系列再次被引用。
而在《玩命關頭 7》的製作過程中,主角保羅沃克 (Paul Walker) 在拍攝期間不幸意外過世,製作團隊找了保羅沃克的兩個弟弟來做替身,並以其中一個弟弟 Caleb Walker 作為主要替身。馬萬鈞表示:
「在《玩命關頭 7》的臉部動畫中有兩個最大的挑戰,第一點是要能夠完全重現保羅沃克的外觀,我們利用他弟弟的皮膚資料來補強保羅沃克數位演員的貼圖;第二點是做臉部替換,要花很多時間去追蹤在鏡頭中 Caleb 頭部位置,以及把數位保羅沃克的頭無縫的接上去。」
影委會請馬萬鈞對於有意踏入視覺特效產業的台灣年輕人提供寶貴建議,他謙虛表示,自己不是藝術科系出身,只能以資訊工程專業的角度來分享:
「視覺特效的原理多依靠電腦計算,建議可以多學習電腦繪圖或電腦視覺的課程,還可以多接觸 3D 內容軟體,並應用在學校的課業上。也建議大家可以去尋找視覺特效公司實習的機會,多累積實務經驗。」
【2022 台北電影學院】活動簡介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為了培育優秀的電影人才,協助台灣影人與國際接軌,引進國際製片經驗和專業知識,自 2014 年起開辦【台北電影學院】,深獲業界好評。
今年除了【國際動畫視效講座】之外,其他單元的講師陣容亦大有來頭,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在車上》的攝影師四宮秀俊、國際調光師協會 (CSI) 主席 Kevin Shaw、前坎城影展「影評人週」藝術總監 Charles Tesson 等。
想知道更多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歡迎熱愛電影的朋友踴躍參加今年的【台北電影學院】!更多課程內容及活動最新消息,請鎖定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官網。

【2022 台北電影學院】主視覺海報
【2022 台北電影學院】活動預告
資料來源:台北市電影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