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年前的這個 6 月,提姆波頓精疲力竭,看完這部波頓電影的觀眾,走出戲院後也筋疲力竭;31 年前的這個 6 月,波頓一樣筋疲力竭,他仍然覺得執導《蝙蝠俠大顯神威》是個爛點子,但這部電影要開鏡了⋯⋯
如今,《蝙蝠俠大顯神威》歡慶它的誕生 30 週年生日,當年籠罩這部電影的濃厚黑暗,對現代觀眾而言已是小菜一碟,甚至令人感覺可愛又甜美。這是《蝙蝠俠大顯神威》的故事⋯⋯一個⋯⋯筋疲力竭的故事。

《蝙蝠俠大顯神威》導演提姆波頓
1989 年的《蝙蝠俠》無與倫比,振興了《超人》之後迅速殞落的超英雄電影類型⋯⋯說是振興有點太過,《蝙蝠俠》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能效仿它,至少到不了那樣的高度。電影公司很滿意、觀眾喜歡它、連奧斯卡都青睞它。
全世界最不滿意的大概只有一個人:《蝙蝠俠》導演提姆波頓。波頓並非不滿意他的作品,而是他無法習慣在華納影業旗下工作的過程。波頓一向在自由自在的獨立製片圈工作,他無法忍受主流片商在製片時的嚴格制度、嚴格時程、以及三不五時的主管造訪片場審核。

《蝙蝠俠大顯神威》
問題是,波頓也是人,而人性其中一個共通大缺點,就是「任何事物遠遠看起來都很美」。《蝙蝠俠》過後一年多,波頓又開始覺得那些在《蝙蝠俠》片場綁手綁腳的日子,好像沒那麼痛苦了。
他一開始也曾經熱愛《蝙蝠俠》、但被嚴厲的製片過程慢慢消磨這種感覺,而現在,他也差不多忘記後頭的痛苦了⋯⋯只記得前頭的美好。華納影業持續遞出橄欖枝,提姆波頓終於又被他心中的浪漫思維蒙蔽了(日後這種蒙蔽會發生無數次),他接下了《蝙蝠俠》續集的執導工作⋯⋯準備再一次筋疲力竭。

提姆波頓(右)執導《蝙蝠俠大顯神威》
《蝙蝠俠大顯神威》籌備過程一開始還蠻美好的:波頓換掉了《蝙蝠俠》編劇山姆漢姆,將他的劇本留給了丹尼爾華特斯——山姆漢姆未來自己寫了《蝙蝠俠大顯神威》的漫畫續集故事。
華特斯修改後的新劇本,讓波頓戀愛了:蝙蝠俠、貓女、企鵝人三個角色,都混亂無比、都無父無母、都更像野獸而非人類⋯⋯甚至連邪惡的商人麥斯許瑞克,都像隻白毛老鼠。波頓愛上了他的主角們,那是跨越善惡的愛,或者說,他喜愛英雄但更熱愛反派,在他心中,怪物永遠比英雄更可愛。

《蝙蝠俠大顯神威》
所以,蝙蝠俠再次被冷落了,這是許多觀眾、漫畫迷、DC 漫畫作者等等,對 1989 年《蝙蝠俠》厭惡的一個小原因,而這個原因在《蝙蝠俠大顯神威》還沒開鏡前,就註定要重複發生。波頓並非厭惡蝙蝠俠,只是這個角色的故事已經被說過一遍了,原本就不想拍攝續集的波頓,如今被迫再重述一遍,他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對布魯斯韋恩的關心。
更何況,這是一部有三個反派的電影,是任何類型電影裡都很罕見的大陣仗,波頓並不認為這是負擔,相反地,對熱愛反派的他來說,他能做的,只有將大愛平均分配給每一個角色——只是蝙蝠俠分到的愛,再次少了一點點。

《蝙蝠俠大顯神威》
後來蝙蝠俠電影有那麼多導演參與,但觀眾也許只記得每位蝙蝠俠壓低聲音說著「我是蝙蝠俠」的片段,就覺得這些電影大同小異。並不是。每位導演都在每部蝙蝠俠電影裡,都放進了極為強烈的個人印記。
《蝙蝠俠》與《蝙蝠俠大顯神威》也是,它們不像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辯論著守序與混亂的撕裂、以及秩序為了害怕陷入混亂所做出的犧牲。這兩部電影始終都在討論相同的問題,那不是關於何謂正義或犧牲是否值得的問題,那是波頓電影裡的不變命題:我是誰?我在這裡做什麼?我要去哪裡?

《蝙蝠俠大顯神威》
為什麼我的雙手是剪刀?為什麼我的愛犬不能復活?提姆波頓的角色們總是問題多多,而他們都花了整部電影的時間,在搞清楚自己是誰、定位是什麼、還有我可以做什麼。在提姆波頓的超英雄電影裡也是如此,不僅布魯斯韋恩而已,這部電影的反派們也在問相同的問題。
在一般超英雄電影裡,這種問題通常都在起源故事電影(通常是第一集)裡就處理完畢。這些超英雄系列電影的第一集結局裡,英雄明瞭自己的義務責任使命,並且從此不再為此困擾——他們會困擾其他更高大上的問題。

《蝙蝠俠大顯神威》
未來的超英雄電影會出現一些例外:例如《鋼鐵人》三部曲或沒拍續集的《超人:鋼鐵英雄》等等。但對波頓而言,他一直是例外,對自我定位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不可能在一部電影裡就結束⋯⋯這讓他拍出了史上最特別的超英雄電影續集:布魯斯韋恩依舊一片困惑,他旁觀貓女與企鵝人摸索自我的過程,大多時間在收拾他們混亂心智留下的爛攤子,最終他迷迷糊糊地坐上阿福的禮車,向他(與不存在的貓女)說「聖誕快樂」⋯⋯像個孩子般無助,這世界與這些(很快退場的)新朋友,仍然沒有給他答案。
下一頁>>貓女才是這部蝙蝠俠電影的主角?

《蝙蝠俠大顯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