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內摘要快搜 ❞
一座新的高譚市降臨了,新的蝙蝠俠、貓女、企鵝人與謎語人來了,向諾蘭與班艾佛列克說掰掰,《蝙蝠俠》是一番新氣象,要再創一番新三部曲,3 個小時超長篇幅,體感時間更可比中了月讀。《蝙蝠俠》是真的超越了歷史?還是狗尾續貂?答案沒有那麼簡單。
羅伯派汀森主演《蝙蝠俠》電影預告:
*以下內容微涉及劇情敘述,請斟酌閱讀
「我是復仇者、我是黑夜……我是蝙蝠俠!」
1992 年動畫影集《蝙蝠俠》第一季第三集〈無所畏懼〉裡,蝙蝠俠看到了巨大化的父親湯瑪斯韋恩幻影,湯瑪斯咒罵布魯斯是個恥辱,但布魯斯成功地克服了恐懼,他撐扎地說出了蝙蝠俠史上的另一句名言:
「(我不是恥辱)我是復仇者、我是黑夜……我是蝙蝠俠!」
這短短的半分鐘片段,成了經典,而如果你要為 2022 年《蝙蝠俠》電影下一個註腳,這句話就幾乎算得上是全片的中心主旨。
《蝙蝠俠》:「我是復仇者、我是黑夜……我是蝙蝠俠!」
蝙蝠俠已經執業兩年,對這座城市的人渣們而言,夜黑風高不再適合殺人越貨,因為在黑夜裡某個黑暗的角落,蝙蝠俠會踩著重重的腳步出現。《蝙蝠俠》一開場,歹徒、破壞者與黑道,總是在為非作歹的閒暇,望向漆黑一片的角落,害怕某個黑影從中出現。
我們知道蝙蝠俠總是來無影去無蹤,但這次他的現身方式,就像《牠》與《月光光新慌慌》裡的怪物一樣:「我是黑夜」,導演麥特李維斯使用了恐怖電影的套路來具現化這句話。只是這次凝視黑暗的不是金髮美女被害者,而是高譚市的惡徒們,他們希望今晚夠好運,這片黑暗最好只是一片黑暗。

《蝙蝠俠》。
「我是復仇使者。」
飾演布魯斯/蝙蝠俠的羅伯派汀森講出這句台詞,他的嗓音沒有克里斯汀貝爾刻意壓低的破銅爛嗓,反倒有一股強壓鎮定的哀怨與哀傷。布魯斯依舊憤怒,但這一次的布魯斯更多的是哀傷,他被禁錮在父母無法實現的遠大遺願裡──身為醫師的父親湯瑪斯,大張旗鼓地捐出十億美金,要振興破敗的高譚市,甚至準備競選市長,卻在選前不幸身亡。遺留的孤兒布魯斯沒有家人,窮得只剩下錢,而這座城市繼續破敗 20 年。現在,他要克紹箕裘拯救高譚,卻發現用錢也救不了高譚,他要復仇,為了原本可以拯救高譚的父親,報復高譚的邪惡。

《蝙蝠俠》。
延伸閱讀 >>《蝙蝠俠》上映前你需要知道的 5 個小資訊:這不是起源故事、這不是限制級電影?這是膠帶廠商等著業配的「手作風」電影?
The Batman!汲取歷代優秀元素的新版蝙蝠俠電影
《蝙蝠俠》的英文片名《The Batman》只加了個「The」,這不是導演懶得想片名,很明顯地,《蝙蝠俠》的「The」意味著它才是正宗原味的蝙蝠俠。這說來好像有點托大了,事實並沒有:配樂家麥可吉亞奇諾,為蝙蝠俠新寫的主題曲,宛若他沈重的腳步聲,簡單的重低音組成一個可以無限輪迴的旋律,像極了當年漢斯季默為《黑暗騎士》三部曲撰寫的蝙蝠俠主題曲。從高譚市政府、警方與黑幫三方勾結、到類似《小丑》將高譚市街描繪成 70 年代「罪惡之都」紐約髒亂污黑的市容──連片頭字卡都跟《小丑》很像。《蝙蝠俠》幾乎收集了過去歷代蝙蝠俠相關作品的優秀元素。

《蝙蝠俠》。
不只上頭那句名言來自《蝙蝠俠》電視版動畫;韋恩豪宅有著媲美 1989 年《蝙蝠俠》裡哥德風的華美拱頂;蝙蝠洞致敬《黑暗騎士》的工業風設計;許多角色的設定,來自新 52 時期的蝙蝠俠漫畫設定;這個從萬聖節當晚展開的故事,並不是改編自漫畫《漫長萬聖節》,卻沿襲了《漫長萬聖節》裡,黑白兩道都懼怕自己是下一個被暗殺目標的恐懼氣氛。《蝙蝠俠》從蝙蝠俠電影、動畫、漫畫裡剪下了許多精彩回憶,重新組合成一個豐富多元化的新高譚市,與其中的英雄惡黨,能把這麼多風格不同的元素組合在一起,這種執行力與完成度令人讚嘆。

《蝙蝠俠》。
但《蝙蝠俠》致敬的不只布魯斯的個人歷史,這部黑色電影致敬了近代的黑色電影。謎語人設下一套套邪惡謎題,他獵捕高譚市的高官名流、將死亡陷阱套在他們身上,讓這些貪污枉法的被害人必須面對自身的罪孽,而他們答題錯誤的懲罰就是死亡。要不是《蝙蝠俠》只是一部 PG-13 分級電影,謎語人看起來就像《奪魂鋸》裡的拼圖殺人魔;整座高譚市從萬聖節便不斷地下著大雨,越到劇情高潮更是大水磅礡,別說你沒想起《火線追緝令》的雨水暗喻──謎語人是不是也學了凱文史貝西的束手就擒呢?

《蝙蝠俠》。
連蝙蝠俠的隱形眼鏡錄影裝置,看起來都有點《銀翼殺手》的韻味。《蝙蝠俠》致敬了這麼多,聽起來就是為了服務沒看過《銀翼殺手》之類經典的新世代觀眾,將經典重新翻玩一次,但是,《蝙蝠俠》並不是廉價地消費這些元素,一如麥特李維斯在執導《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與《猩球崛起:終極決戰》時,他選擇放慢速度來詮釋這些老套路。《蝙蝠俠》有整整 3 個小時,李維斯有很多很多時間鑽研這些細節,讓你幾乎每個小時都會感覺到電影即將結束──但是並沒有,電影還沒演完,而每個角色的故事都要講完。

《蝙蝠俠》。
《蝙蝠俠》影評心得總結:保守卻充滿驚喜,創新會是它的下一個挑戰
簡單說,如果你喜歡《黑暗騎士》三部曲對正義的演繹推論,那你會喜歡《蝙蝠俠》;如果你喜歡《火線追緝令》與《奪魂鋸》,你也會喜歡《蝙蝠俠》;你喜歡《小丑》裡那種惡意鋪天蓋地、人民有如芻狗的黑暗市景,你一定會喜歡《蝙蝠俠》。你喜歡漫畫《漫長萬聖節》、《蝙蝠俠:元年》、《蝙蝠俠:自我》、與新 52 時期的《蝙蝠俠》連載,那你會驚喜於《蝙蝠俠》修改了這些漫畫某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化為這部電影的劇情骨幹。

《蝙蝠俠》。
你不會後悔觀賞《蝙蝠俠》,從場景、音效與混音(蝙蝠俠揍人時的重低音真是拳拳到心)、配樂(蝙蝠俠與貓女的愛情主題淒美動聽)、到攝影(那些大雨中濕氣氤氲的模糊光影,讓人看了都感覺身上溼溼黏黏),你看得出《蝙蝠俠》身上有前面五任蝙蝠俠的影子,而他們的影子奇妙地重合在一起,毫不突兀地組成了派汀森居住的新高譚市。

《蝙蝠俠》。
那麼,我們的問題只剩下了一個:《蝙蝠俠》在劇情主旨上,真的超越了學長們嗎?答案並沒有,意外地,《蝙蝠俠》只是保守地重新翻玩了一次《黑暗騎士》三部曲。

《蝙蝠俠》。
克里斯汀貝爾在《蝙蝠俠:開戰時刻》裡,學會了恐懼是一種工具,可以宰制惡人不敢作惡;貝爾在《黑暗騎士》裡,學會了恐懼對某些立志混沌的惡黨不起作用,因為混沌才會帶來人類最大的恐懼;貝爾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學到了,惡人可能比好人更會使用恐懼,因為他們壓根不在乎傷害別人,而蝙蝠俠不可能恐嚇別人一輩子,他太累了、太孤獨了……他必須成為英雄,成為能啟發人類光明面的英雄,成為人類向善的光明指標,引領人類的勇氣朝向更偉大的目標前進。

《蝙蝠俠》。
你可以說,《蝙蝠俠》用 3 個小時,重新講述了一遍《黑暗騎士》三部曲,它讓布魯斯韋恩從黑夜與復仇使者,經歷一串地獄般的旅程,最終踏出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學會如何成為高譚市更需要的英雄。你也可以說,《蝙蝠俠》竟然用了整整 3 小時,只是重講了一遍《黑暗騎士》三部曲。麥特李維斯最終還是沒有超越諾蘭的視野與野心,給予蝙蝠俠一個在社群時代與民怨高漲時代的新形象。如果你對《蝙蝠俠》有更高的期望,那你很有可能會失望。

《蝙蝠俠》。
但是,用一部電影濃縮三部電影的結論,本來就不容易,《蝙蝠俠》可能不會帶給諾蘭粉絲太大的驚喜,但是對於早已忘記《黑暗騎士》三部曲(別忘了,這套三部曲已經遠離我們將近十年)的觀眾、或是第一次進戲院觀賞《蝙蝠俠》電影的觀眾們而言,《蝙蝠俠》是他們可以一站滿足的完美體驗;或甚至對諾蘭蝙蝠俠的粉絲們而言,《蝙蝠俠》仍然擁有諾蘭電影裡缺乏的其他小驚喜──別忘了諾蘭並不擅長愛情戲,而這次貓女的表現既性感又嗆辣,她是蝙蝠俠的最佳對手。

《蝙蝠俠》。
華納鐵了心要推出《蝙蝠俠》續集,他們將特殊埋哏片段放在正片結局,而不是放在你要等上三五分鐘的片尾製作人員表之中。也許,下一次《蝙蝠俠》的續集,才是真正新世代的全新蝙蝠俠:《蝙蝠俠》已經把布魯斯韋恩在《黑暗騎士》三部曲的成長與心魔都演完一遍了,下一次,它必須自己想些新故事了。
電影資訊
蝙蝠俠 The Batman
- 上映日期
- 2022/03/03

導演
劇情
兩年來,布魯斯韋恩化身為蝙蝠俠(羅伯派汀森 飾)在街頭剷惡鋤奸,逐漸在罪犯腦中植入恐懼的種子,並在其他市民心中建立了復仇使者的形象,與此同時卻也讓自己牽扯進高譚市的陰暗面中。 他在高譚市貪汙腐敗的政府官員和名人之中,也只有少數可以信任的盟友,盟友包含阿福潘尼沃斯(安迪瑟克斯 飾)及詹姆斯高登(傑佛瑞萊特 飾)。 一名兇手透過一連串殘忍的陰謀詭計,虐殺高譚市許多菁英份子後,蝙蝠俠這位世上最偉大的偵探依循著神祕線索,展開對地下社會的調查行動,並遇見塞琳娜凱爾/別名貓女(柔伊克拉維茲 飾)、奧斯華科波特/別名企鵝人(柯林法洛 飾)、卡麥法爾康尼(約翰特托羅 飾),以及愛德華納許頓,別名謎天大聖(保羅迪諾 飾)等人。 當證據顯示兇手越來越接近,其計畫也越來越明朗,蝙蝠俠必須建立好新的關係,揭露兇手的真面目,並為長久以來發生貪腐弊端的高譚市伸張正義。
- IMDB
- --
- Rotten Tomatoes
- --
- PTT
- 好雷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