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電影第三集很好看!《聖戰奇兵》(上):印第安納瓊斯的第三次冒險,原本要跟孫悟空大戰一場

某個我們放棄的平行宇宙裡,哈里遜福特是我們的蝙蝠俠:提姆波頓原本預定,讓他成為 1989 年電影《蝙蝠俠》裡的布魯斯韋恩。但最終福特還是選擇回到他考古學家的事業,繼續接演也是在 1989 年上映的《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這是個不明智的選擇,最終卻似乎是個聰明的決定:成為了印第安納瓊斯三部曲裡精彩的第三集,這份成功得來不易,讓我們來看看,曾經會是一場「廢墟級」災難的《聖戰奇兵》,如何起死回生。

《聖戰奇兵》。

《聖戰奇兵》。

看完印第安納瓊斯三部曲第二集的《魔宮傳奇》(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許多人都好奇這個傳奇冒險系列也許應該在此叫停。江湖傳說,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想讓第二部印第安納瓊斯電影,到達足以角逐奧斯卡的高度,所以才把《魔宮傳奇》拍得如此詭異曖昧,搞得像是多一點追趕跑跳碰的《現代啟示錄》。但說實話,《魔宮傳奇》絕對沒有《現代啟示錄》那麼晦澀,它單純就是太過暴力與太過噁心……儘管這部 1984 年電影不像 80 年代其他恐怖電影真的那麼晦暗,但它絕對與暢快又單純的《法櫃奇兵》大不相同。

《魔宮傳奇》電影劇照。

《魔宮傳奇》。

《魔宮傳奇》上映前,美國電影協會 (MPAA) 嚴格要求將本片設為 R 級,導致史匹柏伸出黑手,強制修改 MPAA 的分級制度——於是誕生了一個緩衝性質的 PG-13 級別(13 歲以下觀眾需家長陪同觀賞)。沒辦法,史匹柏就是好萊塢的神,這點我們不須多做討論。問題是,《魔宮傳奇》與《法櫃奇兵》差異太大,大人小孩都喜愛的豪邁考古學家,現在變成了被心靈控制的中邪莽漢,電影裡還有大量種族歧視、獻祭活人的橋段,這到底是要觀眾怎麼教小孩?史匹柏執導、盧卡斯編劇的電影,理應讓全家大小都心甘情願買電影票才對。

《魔宮傳奇》。

《魔宮傳奇》。

印第安納瓊斯的畫風怎麼變成這樣,他原本是「更完美的詹姆士龐德」——是史匹柏向《007》製片家族布洛科尼毛遂自薦執導龐德電影、但慘遭大家長亞伯布洛科尼拒絕後,自尊受傷的史匹柏,決定創作一個比龐德更完美的男主角,印第安納瓊斯於焉誕生。史匹柏與盧卡斯精心雕琢這位新英雄,既然英國人不甩我們,那我們就做一個純粹美國風格的新龐德。美國現代文化裡的所有英雄,絕大多數都是牛仔之王約翰韋恩的分身,瓊斯也是,他是個骨子裡其實是牛仔、外貌看來是考古學家的美國小子,而且他絕不向任何人效忠——跟那個女王的忠犬絕不相同。

印第安納瓊斯。

印第安納瓊斯。

儘管盧卡斯宣稱,瓊斯是個「有智有勇」(brains and brawn) 的美國英雄,問題是,美國人其實不是以智力自豪的民族,「純樸善良」倒比較像美國中西部引以為豪的傳統價值。所以應該很有頭腦的瓊斯,反而時常被騙。儘管這看起來好像頭腦不太好,但這種因為善良而被騙、再使用才智脫困的風格,反而才是美國人喜愛的類型——城府太深的傢伙總是會被描繪成心機反派。所以,當善良溫暖的傻大個瓊斯,在《魔宮傳奇》裡被心控變成壞蛋時,全美觀眾都「嘖」了一聲。

《聖戰奇兵》電影劇照。

《聖戰奇兵》。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