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像 Netflix 這樣的國際串流平台,都有一個資料庫,只要動用大數據演算,就能輕易找出觀眾感興趣的戲劇要素,加以組合排列後,就能配搭出具備賣座公式的各種類型。這樣看來,《電愛緝兇》(Brazen) 的確很像是經過這套流程演算出來的定製產品。
《電愛緝兇》正式預告:
《電愛緝兇》將暢銷經典改編為與時俱進的作品
集合了浪漫愛情、懸疑推理、色情產業、性別平權……等諸多熱門要素的《電愛緝兇》,是改編自美國作家諾拉羅伯茨 (Nora Roberts) 的懸疑小說《無恥的德性》(Brazen Virtue),原著發表於 1988 年,在當時曾蟬聯暢銷書排行榜首數週,被譽為異色羅曼史經典作品。著作頗豐的諾拉,會根據作品類型或發表地區的不同,轉換各種筆名來做區別,像是本名「Eleanor Marie Robertson」用以發表女性觀點的言情小說,「Sarah Hasdesty」是英國市場專用筆名,還有「J. D. Robb」和「Jill March」這兩個專用在奇幻類別。
-540x886.jpg)
原著小說曾是當年的暢銷經典,也是作者諾拉的生涯代表作之一。
儘管原作已經是暢銷經典,但畢竟是上個世紀八零年代的作品,多少有些時空背景已經不合時宜。導演莫妮卡米謝爾 (Monika Mitchell) 和編劇團隊為此更動了故事中第二女主角(也是兇案受害人)的兼差行業,還有一些辦案技巧和鑑識技術也隨時代推進而更新,其他大部分的原著情節和角色設定,看得出有盡量保留。至於卡司,第一女主角、推理作家葛莉絲是由知名女星艾莉莎米蘭諾 (Alyssa Milano) 擔綱;那位主修把妹、副修辦案的天菜警探埃得,由山姆佩吉 (Samuel Page) 出任;至於故事中的完美被害人、女主角的妹妹凱薩琳,找來艾蜜莉尤列洛普(Emilie Ullerup) 飾演。三位主演都是從電視劇起家,其中艾莉莎還曾是八零年代的知名童星,對英美地區的觀眾來說,全部都是熟面孔。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及個人主觀陳述,請斟酌閱覽
-750x498.jpg)
童星出身、保養得宜的艾莉莎現年四十九歲,在片中強扮三十出頭的新銳作家。
劇情以葛莉絲的一場簽書會開場,這裡運用了一點巧思,讓女主角現場朗讀了原作小說《無恥的德性》中的一小段。這種帶有致敬意味的後設手法,也讓向來以字正腔圓見長的艾莉莎先聲奪人,確立不動女一號的地位。儘管葛莉絲已經是叱吒文壇的頂流作家,但當她一接到妹妹凱薩琳的求救電話,當下二話不說兼程回到在故鄉擔任高中教師的妹妹身邊。自小失去父母後,姊妹兩人就是相依為命的至親,在得知凱薩琳正處於職場霸凌、離婚訴訟、匿名騷擾等多重煎熬後,葛莉絲決定暫時放下寫作事業,留在故鄉善盡長姊職責陪伴妹妹。
-750x498.jpg)
葛莉絲與埃德的邂逅與相戀,是言情故事的必備橋段。
《電愛緝兇》循著言情小說的必備公式
小鎮生活雖然有點淡而無味,不過比鄰而居的型男埃德適時出現,填補了葛莉絲日常的空乏聊賴,而他剛好還是負責偵辦凱薩琳騷擾疑案的警探。本於言情小說的必備公式,葛莉絲當然得和埃德來上那麼一段天雷勾動地火。但是就在愛情線攀升到一個小高潮時,推理線也沒閒著,而且還是給了計重錘──凱薩琳慘遭殺害陳屍家中,還就發生在葛莉絲跑出去跟埃德廝混的那晚。可想而知,傷心欲絕的葛莉絲陷入了自責不已的情緒低潮,經過一小段冷靜期,她以王牌推理作家的身分爭取成為小鎮警方偵辦兇殺案的顧問,打算憑藉自己的專長找出真兇,弭補失去親妹妹的遺憾。只是越接近真相,葛莉絲越發現現實中的凱薩琳,早就不復記憶中的乖巧可人,根本是個她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
-750x498.jpg)
缺乏足夠的背景鋪陳,讓葛莉絲協助辦案的過程,顯得兒戲廉價。
劇情從開局到凱薩琳遭害為止,大致還可以算是中規中矩的鋪陳,但接下來的推進卻有點失控和鬆散,觀眾既看不出身為王牌作家的葛莉絲到底有多英明神武;本該滿腔復仇怒火的她也沒多專注在追兇,反而是把更多時間花在和埃德打情罵俏。我相信有不少人應該在第二幕前半就關掉了影片,剩下能耐心進入第三幕、甚至看完整部電影的,大概也是頻頻動用右箭頭快進跳躍吧。結尾前真相大白的那一刻,我個人心裡的謎之音並不是終於水落石出,而是慶幸能撐完這部電影,而且真兇的身分早在他正式登場後的第二場戲就能猜到,剩下的時間都只是在看主創要怎麼自圓其說,幾乎沒有入戲的沉浸感。
-750x498.jpg)
真兇的動機早早就被猜透,讓本片的追兇過程毫無驚喜可言。
《電愛緝兇》評價淒慘 不受觀眾和影評青睞
這部電影先天就具備了各種流量要素,加上原著的賣座底子加持,以及幾位知名主演的流量保證,又花了點篇幅探討色情直播產業的弊端,顯然都是針對網路世代刻意投其所好。可惜《電愛緝兇》主創呈現出來的成品,顯然不怎麼符合不符出資方和觀眾的期待,也難怪 IMDb 上超過六萬名觀眾給出的平均分只有 3.9 分;爛番茄上專業影評給出的新鮮度,是慘不忍睹的 18 %,一般觀眾的滿意度是更低的 15 %。看來即便有著大數據和經典 IP 加持,抓不到主題、失焦且平庸的劇本,這種交差了事的作品,對口味越來越刁的串流觀眾來說,終究還是入不了法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