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站在我這邊》35 週年:與死亡相伴的成長,追憶已然逝去的童年

電影神搜

若想起由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的著作改編而成的電影,或許首先映入腦海的並不會是於 1986 年上映的《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但這部由羅伯雷納 (Rob Reiner) 執導,已故傳奇演員瑞凡菲尼克斯 (River Phoenix) 主演的青少年成長電影,憑藉其出色的表演與氛圍塑造,至今仍維持著它的經典地位。

今年是《站在我這邊》上映的 35 週年,而我們能就此回憶那趟孩童們尋找遇難屍體的青澀旅程。隨著傑克尼切 (Jack Nitzsche) 輕快的配樂出發,直至最後由班伊金 (Ben E. King) 所唱的同名主題曲,在來來去去的朋友中,追溯一段屬於小鎮與童年的時光。

電影始於老派的哥倫比亞影業標誌與無聲的標題,在遼闊的原野與遠方山丘的繚繞下,長大的戈登凝視著兩位騎著單車經過的男孩,帶出了全片的第一句獨白:

「我第一次看見死屍,是在我剛滿 12 歲後的不久。」

早在 2010 年代末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 再次喚起懷舊式成長故事的風潮前,這部史蒂芬金改編作品便已具備此傾向。出自他較鮮為人知的作品《總要找到你》(The Body),故事講述了戈登、克里斯、泰迪、魏恩四名男孩沿著火車軌道展開的一趟旅程——他們試圖尋找一位當地青年的屍體,認為這將會讓他們成為當地的英雄人物,或是登上報紙頭條。

雖然早於本片一年前上映的《七寶奇謀》(The Goonies) 就已帶領主角們踏上一場尋寶之旅,但《站在我這邊》的主題設定明顯地更加黑暗,因為它並不側重在光榮的旅程,而是聚焦在男孩們各自所面臨的生活痛苦。

戈登那表現優秀的哥哥死於一場意外,而因父母不斷思念著這名已逝的孩子,戈登被迫活在陰影之下,擔心自己一輩子都無法達到雙親的期望;克里斯來自一個糟糕混亂的家庭,所有人都認為他將會步上家人的後塵,他甚至認為自己命中注定永遠無法離開這座小鎮;泰迪一邊承受著來自父親的虐待,一邊為這名曾參與過諾曼地登陸作戰、卻因而得到創傷後症候群的退役軍人辯護;魏恩則是四人組裡的笑柄,一心想要融入這個酷酷的小團體中,但容易緊張的個性使他顯得格格不入。

史蒂芬金擅長利用週遭殘酷的現實來襯托青少年的成長,正如「小丑」潘尼懷斯並不是《》系列中唯一的恐懼根源,而是成年人們的冷漠使「魯蛇俱樂部」需要孤軍奮戰。羅伯雷納的導演風格讓這部電影具備高度的質量,這與他和原作之間的情感連結相關,他曾在某次訪談中表示:

「這是我首次參與一部與我個人有著緊密連結的作品。」

他也於其後表示,《站在我這邊》是他在自己的執導生涯中最喜歡的一部作品。

電影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也見於其劇本處理,雷諾德吉迪恩 (Raynold Gideon) 和布魯斯艾文斯 (Bruce A. Evans) 所撰寫的劇本生動地捕捉了孩童們的對話頻率,從男孩子談論女生、卡通角色,到以學術邏輯辯論兩個虛構角色間的輸贏,又如決定這輩子接下來願意只吃哪種食物,抑或分享著當地傳說的故事,皆觸動著觀眾自身的回憶。

而若論及表演,主角們都有著相當出色的演出,威爾惠頓 (Wil Wheaton) 以自身的童年經驗出發,創造了這名害羞自慚的少年,科里費爾德曼 (Corey Feldman) 與傑瑞奧康奈爾 (Jerry O’Connell) 則在歡樂調性中帶來了一些無法否認的悲傷。至於瑞凡菲尼克斯則是一名與身俱來的鬼才,他年紀輕輕就展現了獨一無二的演技,就算放眼整個世代,也是名極為優秀的演員。從那句「我真希望我是你的父親」,到營火前的崩潰,他看似穩重肅穆,心中卻暗藏著痛苦。在時隔將近 30 年後,他的逝去仍然令人痛心,也讓克里斯這位角色的成長更具毀滅性。

瑞凡菲尼克斯。

「就在上週,他進入了一間速食餐廳。在他的眼前,兩名男人起了衝突,其中一位拿出了一把刀。愛好和平的克里斯試圖勸架,卻被對方朝著喉嚨刺了一刀,當場死亡。」

電影以一段戈登的讀白帶出了克里斯的死訊,伴隨著他漸漸消失的畫面。友誼來來去去,時間也永不停止,我們只能慢慢地駛離自身的童年。

「我後來再也沒交到像十二歲時那幫人一樣好的朋友了。」

戈登於片末在電腦打下這段文字,但並非是全然的悲傷,因為那趟旅程,已是一次不朽的存在證明,而若回想起過往,友人們將永遠站在自己的身旁。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