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視的旗艦史詩大河劇《斯卡羅》,首播就獲得如潮佳評,第一集收視率 2.52% 更創下公視開台廿餘年來,戲劇節目最高的開播收視率。相信已經有不少觀眾對導演曹瑞原鏡頭下,那個一個半世紀前局勢渾沌的台灣激發出更多好奇。本篇將從《斯卡羅》歷史背景切入,帶領大家進一步認識故事中的李先得、卓杞篤、劉明燈、必麒麟,這四位主要角色在史實記載、與杜撰劇情間的微妙差異。
美國領事李仙得
法比歐飾演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另譯:李禮讓、李善得),官宣人設是「法裔美國人,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搏命建功,晉升准將,戰爭結束後成為外交官,任美國駐廈門暨福爾摩沙領事,來到臺灣展開『羅妹號事件』勘察與談判時,蝶妹成為他的隨身翻譯。李仙得外表頗有威儀,在東方人面前特別顯得高大,平時西裝打扮,但在與清兵出兵琅𤩝時,他卻一副戎裝打扮,彰顯他的英武。對『羅妹號事件』本主張清廷出兵琅𤩝以懲兇,後認為應以文明建立部落秩序,阻止清兵武力攻打,最終與琅𤩝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簽訂『南岬之盟』,讓事件和平落幕。」
-750x1027.jpg)
李仙得。
史實中的李仙得原是畢業於巴黎大學的執業律師,與紐約望族慕洛克家族聯姻,而在 1854 年歸化美國籍。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曾在法國受過軍事教育訓練的他。代表慕洛克家加入北軍第 51 志願兵團,領少校軍階。他隨第 51 團經歷羅諾克島之役、新伯恩之役、維克斯堡攻城戰、莽原之役等戰役,下顎、脊椎、左眼、鼻樑都曾受傷;1864 年十月因傷以上校軍階退伍,隔年三月獲陸軍部頒發榮譽准將軍階,並轉入國務院擔任顧問,於 1866 年十月獲派任駐廈門領事。
由軍職轉任文職看似順遂,但戰後遭逢婚變而失去慕洛克家族奧援,戰爭歷練也讓他身心受創,與同僚及海軍間的關係並不和睦(第一集劇情有提及)。奉命處理「羅妹號」船員失蹤事件時,他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是「文明與未開化的差距」。抵台後初期斡旋階段得不到清廷官方正面回應,轉協調海軍派出軍艦及陸戰隊試圖進行掃盪搜索。美軍部隊在登陸後遭瑯𤩝部落伏擊,包含指揮軍官在內多人戰死,不得已倉皇撤退。軍事行動「福爾摩沙遠征」以失敗收場,國務院態度轉趨強硬,責令李仙得必須促成清軍介入;得到清廷官員吳大廷、劉明燈出兵相助,李仙得終於能與瑯𤩝頭目卓杞篤會面並達成「南岬之盟」和議。
這段經歷讓李仙得清楚認知:即便是未開化部族,仍有藉各種地利優勢擊退先進文明的實力;想順利征服他們,「熟知地形」與「優勢兵力」缺一不可。此後多次雇用原民嚮導進行探勘,繪製了詳細的台灣地圖(特地標示可能進軍路線及建議駐紮地點),並製作正式報告建議美軍利用國際公法的漏洞,出兵佔領不在清廷官方管轄範圍內的原民部落,做為日後進軍遠東的橋頭堡,但未獲採納。
-750x422.jpg)
李仙得致力把先進文明帶進亞洲,但不知何時起,他認知的「文明」成了船堅炮利的帝國主義。
1868 年「樟腦戰爭」、1871 年「八瑤灣事件」,讓李仙得察覺英國、日本也對台灣垂涎欲滴,便再次遞交報告,甚至越過上司駐北京公使鏤斐迪直接聯繫國會議員,因此得罪鏤斐迪,遭調回本土靜候新職。返美途中路經日本橫濱,藉由美國駐日公使哈里斯介紹,結識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由於李仙得是當時亞太外交圈有名的「番界通」,副島力邀他轉投日本外務部,並從他手中獲得先前呈交給美國國務院和國會的報告內容及地圖副本,以此做為攻打牡丹社的藍圖。李仙得從此成為外務部高級顧問,並擁有參與廷議、直接面稟天皇的權限,日後日軍出兵台灣、朝鮮、菲律賓等地的軍事計畫,都有他的出謀策劃。1874 年七月,李仙得從外務省退休,並獲頒日本天皇「勳二等旭重光章」,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外國人。接下來這段時間,他在日本再娶成家;1890 年應朝鮮高宗之邀就任大韓帝國內政部民政顧問,此後再轉任朝鮮宮內省,於 1899 年在朝鮮去世,享壽 69 歲。
或許原本李仙得對亞洲地區懷抱的理想,是帶進西方文明造福百姓,這與《斯卡羅》為他塑造的形象接近。但經過多次人生轉折,他所崇尚的「文明」卻成了以武力強行鎮壓,形同帝國主義的幫兇,這點在劇中尚未完整呈現。
瑯𤩝十八社頭目卓杞篤
查馬克法拉屋樂飾演的「卓杞篤」(排灣語:Cuqicuq Garuljigulj,劇中羅馬拼音為 Tokitok),官宣人設是「斯卡羅族群、琅𤩝十八社大股頭,豬朥束社的領袖,個性沉穩,正值閱歷豐富、權力最盛之際。他的過去,藏著妹妹瑪祖卡為愛遠離部落、未能再見一面的遺憾;他的現在,扛著斯卡羅族群的興亡大任。卓杞篤不叫戰也不畏戰,帶領族人做好應戰準備,最後與李仙得簽下一份以和平共存為前提的國際盟約,其智慧與勇氣,創新了歷史的一頁。」
-750x1027.jpg)
卓杞篤。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在清廷官方文獻中稱為「瑯𤩝下十八番社」,又稱「斯卡羅酋邦/王國」,舊有屬地位於台灣本島屏東瑯𤩝地區(恆春一帶)的酋長制部落。近代研究認為,這個部族是由從知本社南遷的卑南族形成的貴族群體,以及佔人口多數的排灣族庶民所組成。統治疆域包含今台東縣太麻里、金崙、大鳥及屏東縣滿州一帶,他們藉由與漢人移民、西方商人以物易物,以及租借土地收息維生,歷經荷蘭殖民、明鄭統治、清領時期,雖與歷代平地政權多有交手,都能維持獨立治權。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殖民政府推行「民番同享業主權」的土地政策、以及「街庄二級制」民政管轄,斯卡羅酋邦便迅速消亡。
-750x422.jpg)
卓杞篤對瑯𤩝下十八番社的統馭權非常牢實,內外各方勢力都難攖其鋒。
由於斯卡羅酋邦沒有文字記載的信史,無從得知「羅妹號事件」發生之前,卓杞篤已經在位多久,也不清楚他的詳細生年。但他以豬朥束社大股頭目之姿,牢牢掌握瑯𤩝地區的土地支配權是絕對事實。劇中的射麻里社二股頭目「伊沙」雖頗有野心且時有忤逆言行,但關鍵時刻仍唯命是從;至於屠殺羅妹號船員的貓仔社、以及勢力薄弱的龍鑾社,就更難違背他的威嚴。除了家系血統的傳承加持,卓杞篤也有其獨到的人望與手腕,就連清廷官方都對他十分敬畏,即便美軍兵敗瑯𤩝引發外交糾紛,對是否正式出兵清剿仍猶豫再三。而日本決定攻打牡丹社之前,都得再三確認卓杞篤已經病故,才敢正式出兵。
卓杞篤與李仙得議訂的「南岬之盟」,在瑯𤩝並沒有形諸文書契約,但「遇難白人只要懸掛紅旗,就給予保護不加攻擊。」的承諾,就這樣一直維持到斯卡羅酋邦消亡為止,足見卓杞篤一言九鼎的分量,以及原民信守承諾的原則。
礙於篇幅,本篇先為大家介紹李仙得、卓杞篤這兩位角色,至於劉明燈和必麒麟,請期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