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恐懼大街 1:1994》:躲過殺人魔大軍的追殺,然後扔掉所有遊戲規則

人狼屋

如果說史蒂芬金霸佔了恐怖小說的成人領域,那麼兒少市場的霸主絕對是 R.L.史坦。四十年來,各自佔據山頭的兩人無論是作品銷量,或引發社會關切的次數,幾乎是並駕齊驅。但史坦的著作數量倒是遠勝史蒂芬金。光是他的知名作品《雞皮疙瘩》(Goosebumps) 及《恐懼大街》(Fear Street) 兩個系列,加起來就超過兩百冊。

在《雞皮疙瘩》電影版《怪物遊戲》飾演史坦的傑克布萊克,及史坦本人。

如此高產量的背後,其實有一套無往不利的創作公式。史坦的故事總是以青少年或兒童的成長困擾為核心,而主角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時,往往會遭遇離奇的恐怖事件。這些事件通常會融合兩種不同的恐怖類型,在它們即將落幕的前一刻,作者會適時補上一記推翻前局的回馬槍,讓故事留下令人又叫又笑的餘韻。《雞皮疙瘩》如此,《恐懼大街》也不例外。雖然《恐懼大街》因為目標讀者較年長,而添加更多暴力與性描寫,不過史坦仍牢牢控管尺度,將內容維持在青少年恐怖作品的範疇。

史坦的《恐懼大街傳奇》三部曲是《恐懼大街》電影版的取材靈感之一。

Netflix 今年出品的《恐懼大街》三部曲,是繼《雞皮疙瘩》系列後第二次改編史坦小說的作品。兩部片都因為原著世界觀過於龐雜,而選擇以集大成的全新劇本吸引書迷與其他觀眾。《雞皮疙瘩》的電影版《怪物遊戲》巧妙地讓作者大戰自己筆下的怪物。《恐懼大街》則擷取原著的背景設定,如壞事不斷的陰暗小鎮,以及費爾 (Fier) 與古德 (Goode) 兩個家族的恩怨,作為原創故事的藍本。史坦偏好的混搭風格也沒缺席,《恐懼大街》一開始像典型的砍殺電影,中間卻突然變成超自然的巫術事件,瞬間推翻了觀眾預期的懸疑氣氛及猜兇手過程。

《恐懼大街》的首部曲「1994」打從片頭就開始與觀眾進行鬥智大賽。瑪雅霍克飾演的書店店員沉著應對危機的模樣,完全符合我們對砍殺片女英雄的期待,但她並未逃過一劫。然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電影開場不到幾分鐘就揭曉兇手的真面目,而且被擊斃的殺人魔不但回到小鎮大開殺戒,甚至組成了一支復活軍團。

即使對電影難以預料的發展習以為常的觀眾,仍會被《恐懼大街》的人物設定反將一軍。例如女主角蒂娜在分手信裡署名的「山姆」究竟是誰?如果你時常憑直覺把青少年恐怖片的角色分門別類,本片將給你一個打破刻板印象的聰明答案。

不過《恐懼大街》畢竟不是推理小說,前半部許多令人疑惑的轉折,之後都以女巫詛咒的答案一筆帶過。有趣的是,當殺人魔不必遮掩形跡,也不用深究其犯案動機後,後半段的故事節奏反而更為明快。即使犧牲了懸疑氣氛,主角與不死殺人魔的追逐戰依然精彩。每一輪的對決都直接進入重頭戲,並捨棄雙方故弄玄虛的捉迷藏模式,頗有兒少作品的簡潔俐落風格。雖然電影無法延續前半段的驚喜感,但至少仍是部好看的恐怖動作片。青少年電影常見的溫馨成長主題,並沒有讓它偏離恐怖的初衷,反而是某些殘忍的暴力鏡頭,或許會讓熟悉《雞皮疙瘩》的觀眾大吃一驚。

片中登場的三大殺人魔都有過去電影角色的既視感。

就像片名標註的年代一樣,《恐懼大街 1:1994》有相當強烈的懷舊情懷,而且編導在處理這個題材時,也有意呼應過去砍殺電影的諸多共同元素。它一方面顛覆這些遊戲規則,一方面又讓影迷好好溫習了一次電影殺人魔在全盛時期的神采。片中的殺人魔軍團因為超自然力量不斷復活、在毫無意識下兇性大發,並鎖定同一個對象行動。這些特徵都像極了《月光光心慌慌》或《十三號星期五》等片為延續故事而編出來的蹩腳設計,但在《恐懼大街》卻又顯得合情合理,成了一個有趣的安排。

就三部曲而言,《恐懼大街 1:1994》是個引人入勝的好開始,就算視為獨立電影也毫不馬虎。雖然事件的全貌要等三部電影到齊後才能真相大白,不過光從每集標題來看,《恐懼大街》三部曲似乎也是一趟回溯恐怖片歷史的時光旅行,從首部曲的靈異兇殺混血題材,至二部曲的血腥都市傳說,再到最終章的古典恐怖,這個系列的野心與格局,或許比原作者史坦看的更高更遠。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