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的本質是一種藝術創作,不是觀眾至上的桌邊服務,因此,儘管有些電影擺明在服務觀眾,但也有許多電影是刻意要挑釁觀眾、甚至玩弄觀眾的。這樣的電影會引起公憤,也是預料之中——甚至這是編導期望的結果。但是,有些電影並沒有激怒觀眾的本意,卻仍然惹來了憤怒的民怨。不禁令人懷疑,難道這些電影真的在暗中「辱民」嗎?或者……是觀眾自己想太多呢?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經典的例子:小丑們與小丑電影之間的無限之戰。
小丑,全宇宙最神秘的生物,你能在許多孩子的生日派對上看到他們,同時也能在恐怖電影裡看到他們。這件事其實已經讓人覺得有點詭異——生日派對與恐怖電影理應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東西,但小丑卻能順理成章地在兩種場景裡出現。對台灣來說,其實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看過真實的小丑,除了朱延平首次執導的 1980 年電影《小丑》,讓許不了成為當代笑神;還有 1983 年由萬仁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裡,阿西飾演的男主角也裝扮成小丑。這也許是台灣電影觀眾與小丑最近的兩次距離了。

許不了主演了《小丑》與《小丑與天鵝》。
但是,在歐美社會裡就不同了,小丑甚至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淵流,單就美國來說,就有數個類似工會的小丑大型組織,例如「美國小丑國際」(Clowns of America International,簡稱美丑)就是其中一個。「歡樂大使」(Ambassadors of Joy) 是美丑的標語, 美丑自詡是一個「為職業小丑、半專業與認真的業餘娛樂者們,提供一個能夠互相分享、學習、與一起活動的園地」。其實你能從美丑非常認真地區分他們的成員為「職業、半專業與業餘(還得認真才行)」三種族群,就應該清楚,美丑是很認真在面對這份嘻嘻哈哈的職業的。

美國小丑國際。
因此,可以想像,如果有部電影拿小丑來開玩笑,會引起美丑多大的憤怒——想想他們還標榜會「一起活動」,代表美丑的小丑們,是真的會手牽手上街頭的。那麼,更糟的來了,有些電影不只是取笑小丑,甚至還將小丑設定為電影裡的大魔王……那麼,「歡樂大使」們會怎麼看待自己變成了恐怖電影的男主角呢?

《牠》。
2017 年 7 月底,《牠》(IT) 的正式預告終於上線,對一部不到兩個月後就要上映的電影來說,來得有點晚——但對真實的小丑們來說,《牠》最好根本不要來。在這部描寫妖魔小丑潘尼懷斯獵捕並吃食小孩的恐怖電影,其預告上線不到 24 小時內,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就打破了紀錄(目前共有 4 千多萬次觀看數)。許多人被這支廣告嚇到了,連帶也點燃了他們上電影院的決心。《牠》的美國電影票預售一開賣,成績就猛爆性成長。這都得歸功於這支遲來的預告效果驚人。
《牠》正式預告:
太驚人了,全美國的小丑們都驚呆了。有雜誌立刻採訪了幾位專業小丑,而這篇採訪新聞的標題,簡明扼要地說出了所有小丑的心聲:
「《牠》在方方面面都激怒了專業小丑們」
藝名「吉利」的 42 歲小丑吉爾福亞當斯 (Guilford Adams) 說:
「這部電影對小丑來說很不妙。」
33 歲的小丑「尼克先生」說,
「《牠》會毀掉我們的事業。」
有小丑擔心,父母會因此不再為孩子派對聘僱小丑表演;有人更發現,這支預告上線後,他的小丑宣傳官網流量已經大幅下降。

《牠》。
小丑尼克先生表示:
「我們才剛經過去年 10 月的恐怖小丑拍片事件,現在正好能休息一下,回歸正常生活。然後,《牠》預告就上線了,讓人感覺……天啊,我們又要重來一次了嗎?」
尼克先生說得沒錯,因為 2017 年夏天的《牠》,只是一連串頓號的其中之一。往前推到 2016 年 10 月,南加州的街頭吹起了一股詭異的小丑風潮:有鬧事者刻意扮成詭異小丑的模樣,然後躲在路旁樹叢中,跳出來驚嚇隨機路人。而隨著 10 月的萬聖節即將到來,這股風潮竟然開始蔓延到其他州,甚至驚動了白宮。南加警方無法坐視這種以拍攝搞笑影片為目的的恐怖舉動——有人甚至拿著菜刀衝出來嚇人,然後落荒而逃,而受害者可能在數日後,發現自己的窘態被放在網路上被大家按讚。

2016 年 8 月第一個被拍到的隨機嚇人小丑。
對小丑來說,這當然是「風評被害」等級的事件——明明小丑什麼事都沒做,但各種醜事最後都會算在他們頭上,甚至與電影或電視影集絲毫無關。奧克蘭警方在 2016 年底也發現,一個名為「小丑幫」(ClownGanng) 的組織,在網路上放話要隨機綁架並殺害學童。儘管這些放話,似乎又是另一次不好笑的網路笑話影片,但仍然讓警方高度警戒,深怕 2016 年萬聖節,會真的變成小丑版《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

被拍到的嚇人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