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內摘要快搜 ❞
由傑森瑞特曼 (Jason Reitman) 導演執導的《 厭世媽咪日記 》(Tully),電影一開頭我們看到正懷著第三胎的女主角瑪蘿 (莎莉賽隆 飾) 溫柔的幫兒子瓊納用刷子刷著背、手臂,眼神中投露的關愛,對孩子的溫柔呵護,「慈母」的形像呼之欲出,但在下一個鏡頭,我們看到瑪蘿一邊要幫瓊納穿襪子,一邊要叮囑著老公幫女兒莎拉帶吸入器,莎拉還大聲的嚷嚷要媽媽找東西,瑪蘿終於按耐不住抬高音量:「那東西就在床上,妳自己去找!」慈母形象正慢慢從我們腦中 fade out。
到了上學途中,因為瑪蘿停了不是瓊納熟悉的車位,他失控尖叫,瑪蘿費了好大力氣才在原來的車位停好,而此時我看到口中說出「我們停好了」的瑪蘿,像是力氣耗盡般,對著鏡框外的我們投以求救目光,這一天最初的時光都如此難熬,我們要怎麼想像等到第三個孩子出世後,接下來的時光?
新生命,新生活──不全然是美好的
果不其然,等到 baby 誕生,新生帶來的喜悅很快就被哺乳、解便這樣的日常給消磨掉;假以老師口中很「獨特」的瓊納能否繼續就學,也是她煩心乃至失控的壓力來源……用焦頭爛額來形容瑪蘿的生活,應該是再正常不過。向來很關心姐姐瑪蘿的弟弟克雷格,幫她想出一個貼心的「撫憂解勞」方案:雇請一個夜間保姆,幫姐姐分擔部分帶小孩的工作,讓瑪蘿從自己眼見的了無生氣,演變成克雷格太太口中真真正正的容光煥發。
這個保姆的名字,叫塔莉 (Tully),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我們很少看到電影會用一個配角的名字,來幫這部片取名。為何片名不叫「瑪蘿 (Marlo)」就好呢?
即使身為媽咪也還是個女人
瑪蘿誠然也是個讓人過目難忘的角色:母親,努力把大小事務操持好的母親,即便很累也不喊苦、繼續扮演好自己角色的母親,更是知道孩子特殊、受到歧異眼光對待,依然珍賞他、為他說項的母親,凡此種種都足以讓我們對她的角色投以同情和理解。莎莉賽隆不只是素顏增肥這般技術層面的去執行角色而已,更是昇華到一種「感同身受」的境地,說服的不只是她自己,也是我們。
但是塔莉的出現,一個反差萌的對比,一個既是保姆又是可以談心的閨蜜,一個讓她可以從百無聊賴生活中暫時逸脫的一個窗口,這個亮眼女孩的到訪,才讓瑪蘿有了初探人生新方向的可能。塔莉做的不單是帶小孩好讓瑪蘿睡到翻而已,更是安撫她的身心靈,要她正視自己的母親價值與能量,同時要她懂得梁靜茹〈暖暖〉歌詞裡所唱的:「我想說其實你很好,你自己卻不知道。」
瑪蘿當然不會覺得自己很好,否則她不會看到昔日室友時,臉上閃過一絲「回不去」的落寞神情;否則她不會不管對弟弟、弟妹或學校老師的情緒反應如此直接甚至尖銳……但是我們知道她的「Empty」所為何來,那是一種被榨乾的疲累,那是生活只能如此的不甘心。當她被塔莉問到懷孕前的工作時,她說自己在代餐棒公司上班,英國大學文學學位的文憑徹底被浪費了,她生命有太多的不捨與無奈,
如果還有沒有實現的夢想,我起碼只會不爽世界,但我發現,我只是不爽自己。
她這樣說道。
百般聊賴中的一股活水
塔莉所擔當的角色,除了表面上看來的保姆一職,更像是一面鏡子,不只告訴瑪蘿妳曾經很好,但妳現在也沒有不好,也間接讓瑪蘿曾經的嚮往,現有的想望,都有逐步屢行的可能。當我們看到她氣喘吁吁的跑步、想超前前方年輕女孩而跌到時,她不以為忤的指稱著胸前的奶水,表彰她已不對弟弟口中的「意外」懷孕說法有陰影,而對三個孩子的母親一角肯認並引以為榮。而塔莉看到瑪蘿在看實境節目《gigolos》(牛郎來我家) 時,叫她繼續看不要轉臺,要她大方承認自己的需求,最後更進一步召喚她心中的那把鑰匙,雖然是由「替身」塔莉穿者女僕裝,代勞解決與老公久未圓房之事,但也不失為一成不變生活中,可以泛起的新漣漪。
厭世媽咪日記
不過電影也有令人霧煞煞之處:啟人疑竇的地方就在於瑪蘿性事的「突圍」手法是否太「開明」?而最後瑪蘿和塔莉兩人出遊返家途中發生車禍、為何身受重傷的只有瑪蘿一人?我認為導演最後提供的說法,讓這些疑點非但沒有成為劇情轉折的硬傷,反而讓這樣的劇情鋪排更有說服力。瑪蘿夢中模糊至劇中才清晰具象化的美人魚身影,是自己在現有僵局中努力脫困的最好證明,塔莉的必須離開,自己口中的過渡性質,也呼應了瑪蘿才是「正職」。
如同瑪蘿對瓊納所說:「這個世界可以有噪音。」我們害怕噪音,我們卻必須接納噪音,瑪蘿苦惱於走不出迴圈,但迴圈就是現階段她必須面對的「噪音」:美人魚終究存在於童話世界,曾經泅泳過的世界再炫爛,也必須面對終將上岸的準備。
「家」的特別就在於它跟「房子」的差別,家不只是一個居所、住所,更應該有屏蔽噪音的 shelter (庇護)功能,當片中缺乏分擔家事畫面佐證的老公,劇末也抱起嬰兒浮泛著一股慈父柔腸,當他和瑪蘿學會分享,一起邊聽耳機共同洗碗時,我們隱然感知到,雖然塔莉已經離去,但她所施加的親情魔法,正一點一滴在這個家中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