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內摘要快搜 ❞
從前從前,有一個男孩,愛著一個女孩,他們開始只是朋友,他看過她上過很多男人的當,他就靜靜的陪著她,等著女孩迴身向他;他以為女孩要的是大房子,過更好的生活,他努力攢積,去圓一個夢,自己的也是我們的,到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男孩名叫見清 ( 井柏然 飾),女孩名叫小曉 ( 周冬雨 飾),他們是「奶茶」 劉若英 執導的電影《 後來的我們 》(Us And Them) 鏡頭底下的主人翁,仰仗著強大的技術班底 (攝影指導:李屏賓,錄音指導:杜篤之,剪接指導:廖慶松),劉若英更能在故事上打磨,營造出更透亮的作品成色。

《後來的我們》見清與小曉之間真摯而如此動人。

李屏賓(左)與周冬雨(右)合影。
最吸引人的永遠是愛情
愛情故事永遠是吸引人的,不管你有沒有過,你都能從中找到共鳴,縱然本片將時間點切分的過於細碎,在結構上有無此必要值得琢磨,但關於他們捱過的苦,有過的夢,所歷經的歡喜悲傷,關於那些當時的誤解,後來的錯過,不管在北京工作或兩人回老家過年,那樣相濡以沫的情感,仍做到細緻動人。
給的太多
但關於兩人重逢後的橋段,我認為導演說得有點多了,演得有些太過了,茲舉雪地中兩人關於「如果我們當時怎樣」的冗篇大論來說,這些「如果當時你沒有走」、「如果當時我上地鐵」的揣想,可以簡單收束在兩人就此打住的相對無語上,更有讓遺憾氤氳整個銀幕的效果;然而劉若英顯然想要讓大家知道更多「如果」,兩人劈哩啪啦像是在朗誦比賽似的「說」出了他們的遺憾,就扼殺了斯時斯景該有的浪漫,也抹去了我們對他們有更多可能的臆想空間。
後來的我們
看完本片,相信不少人包括我都會有一些疑慮,小曉究竟要什麼,而見清當時又氣什麼?表面上看來,小曉之前選擇的對象,看來是要能給他穩定生活的男人,而見清也努力為她「上九天撈月、下五洋捉鱉」這條路走去,等到他真的挣得心之所願了,小曉只是幽然的說:
那從來都是你的目標,我只要跟你在一起就無所謂。
這個「無所謂」成了壓垮見清自尊的最後一根稻草,成了他反向證明自己很有所謂的動力,可是為何到後來,他還是不懂小曉所要的,只是一個家?我想這部分電影鋪墊了很多細節,包括小曉母親的缺席,自小即有對一個完整家庭的渴望,小曉在過年時說時還要來叔叔家過年,那種喜不自勝的神情,和當時車上小曉所說的:「只要和你在一起」時,那樣堅毅篤定的語調。
那些愛過的曾經
因為是你,因為我們能在一起,外面的世界再美好,也比不過我們諦聽兩人心跳的美好,惟有家人能在爭吵後不怕嫌隙的和好,也只有家人可以給對方最豐滿完足的愛。端看見清的父親 (田壯壯) 為兒子所做的一切,小時候幫儘管工資不多仍幫他買昂貴的光碟遊戲片,長大了怕他餓着仍替他做黏豆包路上帶去,心心念念著兒子的婚姻大事,見清身在福中沒能及時感知的,看在小曉眼裡卻是滿滿的幸福:這個大大的家遠比大大的房子,要來的溫暖而真實。透過劇末父親捎給小曉的信,對照他後來眼盲誤以為媳婦是小曉的舉動,這樣被當作家人的全盤接納,我相信小曉心裡必然感動,那些舉家吃過的團圓飯,和那靜默夜裡一屋子的鬧哄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