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受《E.T.外星人》啟發而決定拍電影的日本恐怖大師清水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非《咒怨》莫屬,因《咒怨》名利雙收後,清水崇前進好萊塢拍攝西洋版的《咒怨》系列,2007 年除了拍攝《戰慄迷宮3D》外,也將觸角伸向不同領域,監製了麥浚龍 2013年推出的香港電影《殭屍》,而清水崇近期作品為恐怖電影《犬鳴村》。
《異變者》預告:
沒想到這次走出恐怖領域,清水崇挑戰的是漫改電影,並挑上了日本漫畫家山本英夫的邪典漫畫《異變者》(ホムンクルス),山本英夫最為人所知的兩部作品,除了《異變者》外,還有關於黑道殺手故事的《殺手阿一》,後者 2001 年推出改編電影,找來「日本暴力大師」三池崇史執導,視覺上暴虐血腥依舊,且關於人性描繪,對善惡兩面、原始慾望皆有所探討。
而回到《異變者》,漫畫從 2003 年連載至 2011 年結束,共推出 15 卷單行本。故事描述一名遺忘過去記憶的主角名越,雖身著西裝但卻棲身於老爺車中,並因故流浪於街頭,成為流浪漢前,他曾是高級酒店的常客,過往風光不在的他,也失去了人生目標,直到遇見了出身名門的醫大生伊藤學,他的人生頓時產生變化,伊藤學要求名越接受一個頭蓋骨鑽洞的實驗,並將給予豐富的報酬,他認為實驗將能開啟人類的第六感與 ESP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而事實證明一切都沒錯,名越左眼開始看見形形色色類型的怪物,不僅帶他看穿他人的內心,也隱隱帶領他追溯過往記憶。
「這是新石器時代就存在的手術,現在海外也有好幾個實例。人類從剛出生到一歲半之間,頭蓋骨就有縫隙了。也就是呈現開孔狀態,然後就會堵塞住,再長大成人,透過對成人封閉的頭蓋骨開孔,頭蓋骨內的壓力會出現變化,大量血液會流進腦部,讓腦部重歸活性化的狀態。」
名越動完頭蓋骨開孔手術後,左眼即可以看到人類各種詭異的模樣,像是身體被斷截、成為機器人、扁平化、沙人等。
而《異變者》的英文名稱:「Homunculus」也有意義,這個單字的翻譯是矮人、侏儒,另一方面,「cortical homunculus」(皮質小人)其實是一種繪製人體的特殊方式,但人體比例並非照真實比例描繪,而是對應大腦中負責該部位運動,與感官功能區域的大小。
在 1960 年,神經外科醫師 Wilder Penfield 經由刺激大腦皮質的細胞,逐步將大腦的感覺及運動區標示出,分為感覺皮質跟運動皮質,並繪製出皮質小人地圖。
以大腦感官分佈繪製的「小人」,就成了《異變者》的靈感來源,不過山本英夫更強調將人類內心的「苦痛」具現化,故事藉由主角之眼,一層層卸下所遇之人內心的防衛武裝,並被迫面對自身問題。
「人類全身的感覺,就像地圖一樣在腦表面存在著。」
該如何同時兼顧探索「人性」心理層面的深度,與「具現化」視覺上引人入勝的強度,就成了清水崇的功課了。最後,《異變者》由綾野剛飾演主角名越進,其餘卡司還有成田凌、岸井雪乃、石井杏奈、内野聖陽等人。主題曲則為由 King Gnu 主腦、鬼才音樂家常田大希領軍的 “millennium parade”所演唱的〈Trepanation〉(顱骨穿孔術)。
《異變者》將於 2021 年 4 月 2 日在日本上映,後續將於 Netflix 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