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內摘要快搜 ❞
在 90 年代迪士尼的經典作品之中,相信許多人最有印象的一定是《夜行神龍》(Gargoyles) ,而這部作品為何會被捧為神作?這篇文章將介紹動畫主要劇情及其中想探討的議題,也順便讓大家重溫童年回憶。
童年回憶!迪士尼《夜行神龍》動畫
Gargoyles 的中文意思為「石像鬼」,所以經常可見西方國家的建築大樓,有放置怪物外型的雕像,這也是《夜行神龍》的靈感來源。動畫劇情講述西元 994 年,維京人攻打蘇格蘭的城堡,卻沒想到竟會被晚上能活動自如的夜行神龍擊敗,自此夜行神龍與蘇格蘭人彼此間產生互相保護的依賴關係。

《夜行神龍》。
儘管人類需要夜行神龍的保護,但卻也視牠們是怪物,對牠們感到歧視,後來夜行神龍一族遭到人類背叛,在白天還是石像時,慘遭維京人摧毀,倖存的夜行神龍首領 「哥利亞」憤恨難平,經過一連串衝突,他發現自己剩餘同族,皆被蘇格蘭宮廷法師變成永久的石像,「哥利亞」要求法師將同伴恢復原狀,但法師無奈表示,維京人燒掉了自己的解咒的頁數,但若要破除詛咒,還有一個辦法,
「你們將會永遠沉睡,直到城堡的高度超過雲端。」
想要解除永久石化的狀態,就必須讓哥利亞等人石像所在的城堡高度,超過雲端的高度,可惜當時技術仍無法達成,於是「哥利亞」在一無所有、傷心欲絕的狀態下,也請求法師將他變為永久石像。
時間快轉到千年後, 1994 年的紐約,這時一位擁有雄厚財力以及高科技的商人「大衛塞納吐司」,與哥利亞仍存活的愛人「戴夢娜」接觸,大衛塞納將城堡與夜行神龍的石像,都移至摩天大樓的頂端,藉此喚醒了夜行神龍們,而故事從他們遇到一個人類女警「伊麗莎」展開。
90 年代兒童卡通,兼具娛樂與深度
1992 年同時推出了《特異功能組》和《蝙蝠俠動畫系列》兩部挑戰兒童動畫底線的作品,兩者探討了種族主義、大屠殺、人性、灰色道德地帶、諷刺政府等主題,因此成了 90 年代節目的指標,這也使得迪士尼想如法炮製,打造出相同類型的故事。
相較於《特異功能組》探討「平等」,《蝙蝠俠動畫系列》重視「人性」,《夜行神龍》則偏向探討「移民問題」,像是哥利亞等人長眠一千年,對現代世界的滿腹疑惑和如何適應,對應到了 90 年代的氛圍,尤其上述提到的戴夢娜,雖然千年前她就討厭人類,但她因深愛哥利亞才沒有嚴重走偏(雖然讓維京人殺進蘇格蘭城堡,她也有份),到了一千年後,戴夢娜變得極度憎恨人類,相當瘋狂,甚至不惜利用同族性命,完成殺光人類的目的。

《夜行神龍》。
《夜行神龍》反映 90 年代美國社會
動畫中最令人讚嘆的部分是,戴夢娜因時空旅行遇到千年前的自己,而千年前的戴夢娜明知自己未來會滿懷恨意,但仍試圖進行反撲,凸顯了她當時的善良和清純,敢與邪惡的未來自己以及命運對抗。不過,這起事件讓戴夢娜不想像哥利亞那樣被永久石化,於是千年間她獨自生存、面對殘酷的事件,最終她也不得不對命運低頭。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還有,戴夢娜遇見她與哥利亞的夜行神龍女兒「Angela」,母女間的對話和衝突,衝擊力十足。

《夜行神龍》。
嚴格來說,其實連哥利亞這種類似柯博文和超人般正氣凜然的角色,故事中也會有黑暗的一面,而像是大衛塞納,那樣讓人恨得牙癢癢的角色,卻也有人性的光明面。更別說,動畫中還適當融入莎士比亞的人物與元素,整體文學性大幅提升。
《夜行神龍》中人物的關係和情境,反映了 90 年代移民在美國社會的處境,其中,也藉由哥利亞和伊麗莎的戀愛關係,提及跨種族戀愛,迪士尼推出這部具議題性的前衛作品,當初跌破了大家眼鏡,反觀如今迪士尼似乎較少觸碰嚴肅議題的動畫,而這正是《夜行神龍》受到大家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