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瑞歐德曼、馬修麥康納、凱特貝琴薩、彼得汀克萊傑一起參加這部 2003 年的電影,哇喔,這一定是部演技四射感人熱淚的大戲。沒錯,《愛的迷你奇蹟》(Tiptoes) 光是片名就想引誘你掉淚,這還是一部描述與原生家庭和解、對伴侶坦承、然後大家手牽手一起跨越偏見的傳統價值電影。
這真是光聽到就覺得太精彩了,但是為什麼,我們沒有在奧斯卡或金球獎入圍名單裡聽到它呢?是的,因為有著奇蹟陣容的《愛的迷你奇蹟》奇蹟似的爛爆了。

《愛的迷你奇蹟》。
《愛的迷你奇蹟》原片名的「Tiptoe」,指的是踮起腳尖,這個片名有點模糊,相反地,台灣片名簡單粗暴地破題: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迷你」的故事。你可能很難想像這兩個單字怎麼組合成一部電影,而這正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個「奇蹟」之處。
劇情描述史蒂芬與卡蘿是一對愛得火熱的情侶,看來很快就要步入禮堂。但卡蘿忍不住好奇,史蒂芬從來沒向她介紹過自己的家族。但是卡蘿發現自己已經懷孕,這導始史蒂芬必須坦承他隱藏已久的祕密——他的家庭成員都是侏儒,包括了他的雙胞胎哥哥羅菲也是。史蒂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可能遺傳到侏儒症,因此與堅持生下孩子的卡蘿起了爭執,這導致卡蘿反而與羅菲越來越接近……。

《愛的迷你奇蹟》。
沒錯,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好處理的題材,畢竟牽扯到侏儒症這個敏感的議題。儘管 2000 年初期好萊塢越來越熱衷關於身障者議題的電影,但是該如何在大銀幕上呈現史蒂芬一家人,這是個天殺的難題,也是任何一個不想牽扯爭議的導演會想要選擇的故事。
惡名昭彰的 1932 年電影《怪胎》(Freaks) 首開先河,故事主角是馬戲團裡一群身障與肢體畸形的表演藝人,包括了沒有手腳的肢障者、連體雙胞胎、雙性人、小腦症患者、長出鬍子的女性荷爾蒙失調患者、當然,還有很多侏儒。《怪胎》明顯地以這些肢障部位作為賣點,甚至最終的恐怖結局,看來也無意挖掘這些殘疾人更深層的思維。

《怪胎》。
《怪胎》被認為是恐怖電影、剝削電影、奇觀電影、階級衝突電影等等,至今都有不同的論點爭論這部電影在歷史上的定位。不過,看來編導馬修布萊特 (Matthew Bright) 不怕重蹈 70 年前的影史覆轍,他親自編寫劇本、並且導演了《愛的迷你奇蹟》。
當然,有些侏儒症電影就能順利跳躍令人良心不安的歧視鴻溝,例如令彼得汀克萊傑一鳴驚人的電影《下一站,幸福》(The Station Agent),精彩地呈現了侏儒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不便與歧視眼光,而他與其他心裡同樣有傷的「病友們」,如何相濡以沫地度過這些心傷時刻。不過,很明顯地,《愛的迷你奇蹟》不是《下一站,幸福》,諷刺的是,這兩部電影同樣都在 2003 年推出。

《下一站,幸福》。
《愛的迷你奇蹟》最糟糕之處在於,飾演馬修麥康納侏儒哥哥羅菲的演員,竟然是蓋瑞歐德曼。我們常尊稱某些演什麼像什麼的演員為戲精,而歐德曼早在 90 年代就像個戲精,但是,要他演出一位侏儒哥哥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首先,他比麥康納老了 11 歲,要演麥康納的哥哥可以,要演麥康納的雙胞胎哥哥那實在是太勉強了。更糟的是,麥康納那時還是走白淨奶油小生路線——他臉上平滑地就像抹了奶油,但是沒有那麼白泡泡的歐德曼,站在他旁邊實在免不了顯老。

《愛的迷你奇蹟》。
當然,顯老與雙胞胎看起來不像雙胞胎是一個問題,而身高是更大的問題。2003 年仍然屬於好萊塢開始大量採用電腦動畫的初期階段,如同現在「deep fake」換臉數位特效一樣厲害的技術還沒誕生,況且,《愛的迷你奇蹟》這樣的溫情大戲,也沒有那麼多預算,能夠花在技術尚不成熟的數位特效上。
所以,要如何讓身高 170 多公分高的歐德曼,成為平均約 130 公分高的侏儒呢?答案很簡單也很殘酷:那就讓歐德曼跪著演戲就好了。

《愛的迷你奇蹟》:歐德曼在劇中的身高忽高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