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戲,是演員的職責,卻不一定是他們的唯一興趣。當然,有些演員喜歡開飛機或是做做小木工。但是,有些明星決定讓他們喜歡在洗澡時唱歌的嗜好,發展成另一項事業:發行個人音樂專輯。而音樂界其實已經夠擁擠了,不需要星光熠熠的天王再來湊熱鬧。偏偏這些天生歌手音質難自棄,有些寧可賠錢也要一展歌喉,我們來看看這些追逐夢想的勇者們,他們有些宛如再世胖虎,有些卻真的頗有兩把刷子,也有人……不幸地將歌曲唱成一首喜劇表演。
其實我在過去許多文章中,都埋下了伏筆,搜尋「音樂」應該可以找出不少文章……現在我們先抓出首位不幸的例子:布魯斯威利。看看《你還記得嗎?28 年前,到史特龍、阿諾與布魯斯威利的「好萊塢星球餐廳」就能吃到一口滿滿的動作天王味道》這篇文章,你就能發現一點蹊蹺:
「精於計算的威利當時正熱中於他的音樂事業……而當好萊塢星球餐廳願意讓他成為餐廳音樂總監時(這到底是三小),威利立刻願意加入。」

威利登場好萊塢星球餐廳 (Planet Hollywood) 的開幕活動。
布魯斯威利:貴為 90 年代動作天王的他,竟曾是發片歌手
我都得吐槽「三小」,大概你也有相同 WTF 的感受。當然,威利是 90 年代動作電影天王,當然有資格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例如入股好萊塢星球餐廳。但是,這張光是名稱就語焉不詳的個人出道專輯《布魯諾的回歸》(The Return of Bruno),甚至是在威利尚未成為天王時就推出了:《布魯諾的回歸》早在 1987 年 1 月發行,而沒人預料到會成為影史經典的《終極警探》(Die Hard),是在 1988 年 7 月上映的。

《布魯諾的回歸》。
此前威利在大熱影集《雙面嬌娃》(Moonlighting) 裡演出,為他掙得了艾美獎與金球獎電視劇雙影帝,可以說,美國電視觀眾都很熟悉這位有著頑皮笑容的滑溜小子。但是,當時沒有任何電影代表作的他,知名度還是差上一截,特別是在海外地區。可是,《布魯諾的回歸》卻在美國與歐洲同樣獲得了銷售佳績,在美國告示牌排行榜上獲得 14 名的高名次,在英國專輯榜的最高名次竟然到達了第四名。

《雙面嬌娃》。
主打歌曲〈自重〉(Respect Yourself) 與 70 年代 R&B 健將指針姊妹 (The Pointer Sisters) 合唱,攀上了告示牌的第 5 名。以新人之姿來說,《布魯諾的回歸》太成功了。
〈自重〉MV:看看威利演出 80 年代版《女狼俱樂部》
《雙面嬌娃》女主角西碧兒雪柏是公認不會唱歌的美豔女星,而她的銀幕情人布魯斯威利明顯比她好一點──但也只有那麼一點。
《布魯諾的回歸》是一張混合 R&B、藍調與靈魂樂的專輯,而你知道這些曲風都非常依賴歌手本身的唱腔與音質水準,不是亂吼亂叫就能算數,而布魯斯威利顯然非常相信自己的歌喉,有辦法駕馭這些音樂類型。但是你在上頭的〈自重〉裡也聽得出來,威利的聲音甚至有點……太小聲了?缺乏高低音的劇烈起伏──相較與他對唱的指針姊妹瓊波特 (June Pointer) 就遜色許多。
他在專輯裡還翻唱了家喻戶曉的漂流者合唱團 (The Drifters) 名曲〈木板橋下〉(Under the Boardwalk)──事實上這張專輯還有蠻多翻唱曲的。他那無啥起伏的聲線在這首有著優美高音的歌曲裡,能夠感受 1,200 cc 的小型車硬要闖上合歡山的吃力喘氣窘態。在一次 BBC 的現場演出裡,他甚至還跟 R&B 重量級合唱組合誘惑合唱團 (The Temptations) 合唱〈木板橋下〉,看著老前輩為樂壇菜鳥扛轎,這實在令人唏噓。
〈木板橋下〉:
Allmusic 給了《布魯諾的回歸》難堪的評論,稱呼《布魯諾的回歸》──
「更像是一次媚俗之作……這張專輯稱不上是音樂,更像是雷根時代的名流自大過度膨脹的證據,外加一點嬰兒潮的懷舊氣氛而已。」
媚俗是非常公平的評價,因為布魯斯威利儘管在這張專輯裡化身為另一個人格「布魯諾」,但整張專輯看起來,威利並不想以一個樂壇無名新人的姿態來挑戰演唱,他還是希望聽眾知道他是那個螢幕上的布魯斯威利──《雙面嬌娃》的布魯斯威利。然後藉以吸引消費者買下這張專輯。
而消費者還真的買了,並且在他的現場演出場子裡熱情尖叫。

威利演出的電視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