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逃出立法院》:華麗的隔靴搔癢

老爹談影

殭屍電影起源於社會的批判性,從導演喬治羅梅洛開始,殭屍的橫行總是跟人性的黑暗有關。隨著時代的演進,殭屍電影有了許多變形,甚至喜劇殭屍電影成為一個明顯的類別。當好萊塢殭屍影視作品逐漸失去批判的力道時,韓國從後面快速追趕,拍了幾部批判國家階級分明現象的殭屍電影,而且從古代到現代的列車上,都有獨特的觀點詮釋。

台灣的殭屍作品還未有明顯的風格與規模,甚至還看不太出台灣的文化特性。當初聽聞到《逃出立法院》的概念時,原本滿心期待台灣終於要出一個切中本土議題的殭屍作品,但實際執行的效果卻沒有很出色。

《逃出立法院》劇照。

無論是《屍速列車》還是《屍戰朝鮮》,導演都沒有閃躲批判本土性的意圖,很鋒利的切開現實韓國社會的階層困境,即便我們不是韓國人,都能感受到劇情裡冷酷的階級對立,因為毫不掩飾的精準,使得當地的國情能在通俗的架構裡被清晰的呈現。

《逃出立法院》乍聽之下是一個很前衛的概念,但創作者選擇與現實保持了安全的距離,使得劇情失去了關鍵的重量,立法院這個地點真的只是個噱頭。由於跟現實保持太過於安全的距離,只能用刻意的笑哽支撐起喜劇片的厚度,但因為太用力又太刻意,讓整部電影的影響力被限縮在特定的族群。

《逃出立法院》劇照。

好萊塢或是西方的殭屍喜劇,奠基於豐富的殭屍電影文化基礎,所以嘲諷起來才能信手拈來渾然天成。台灣要做殭屍喜劇就有天生文化性的條件不足,或許現實政治黑色諷刺可以彌補這個缺憾,但導演用大量搪塞次文化的符號,營造擁擠的喜劇效果,所以角色塑造的空見遭到大量的擠壓。這些次文化的哽使電影的喜劇變得很貧瘠,或許某個特殊族群會特別喜愛,但對於擴展台灣的殭屍文化幫助有限。

《屍速列車》當時被一些重度殭屍迷批評尺度不夠,但以大眾的角度而言,這是一部很成功的殭屍電影,在刻意減少血腥場面的狀態下,講了一個很動人的親情故事,若一般觀眾因此對於殭屍題材有了興趣,就會想挑戰尺度更寬一點的殭屍作品,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逃出立法院》相較於許多殭屍電影,口味也算是清淡許多,但毫無秩序的次文化堆疊,無形間形成了一種門檻,電玩哽與動畫哽成為整部電影最主要的喜劇元素,若抽離了這些元素,《逃出立法院》就失去更多扎實的內容。

《逃出立法院》劇照。

另外《逃出立法院》過於飽滿,劇情上過於擁擠而躁動,配樂也幾乎塞滿每個隙縫。即便是昆汀塔倫提諾電影裡有許多血漿飛散的片段,但還是有其他妙語如珠甚至到有點廢話程度的對話,用比較冷靜的橋段去醞釀之後血腥大爆發的情敘。當番茄醬過於濃稠,那只會適得其反,令血腥失去原本的樂趣。《逃出立法院》一開始就規避了現實政治的議題,台詞上更無法發揮冷嘲熱諷的趣味。

《逃出立法院》票房低落不全然是只限定於 B 級電愛好者的關係,甚至 B 級電愛好者都不見得能接受這部電影。要血腥但做不到極致,尺度上有些不上不下,黑色喜劇也不夠高明。台灣目前市場還無法支撐 B 級電影的語言,所以反而用稍微保守的手法在台灣電影業界鋪陳殭屍文化,或許是該正視的第一步,畢竟錢人豪導演的《Z-108棄城》就已經是用 B 級電影的思維進行拍攝,但反應相當冷淡。

《逃出立法院》劇照。

某種程度來說,好的喜劇是在「傷口上灑鹽」,用荒謬的方式呈現人民水深火熱的處境。《逃出立法院》再使用大量二創梗的狀況下,嚴重稀釋了銳利的批判性,而且風格無法完整的被統一,彼此的笑料無法串接成巨大的喜劇效果,所有的二創梗產生了不太協調的衝突感。在無法藉由原創黑色喜劇詮釋的情況下,台灣又失去一次推廣殭屍題材的契機。

電影資訊

逃出立法院 Get The Hell Out

上映日期
2020/08/14
逃出立法院_Get The Hell Out_電影海報

導演

王逸帆

劇情

故事描述立法院在會期中爆發活屍病毒!多數立委與高官都遭到感染,在立法院中開始互撕互咬,政府高層下令全數殲滅,一個不留來控制疫情,在各種活屍立委的夾擊下,一群情感與利利益互相糾葛的倖存者,如何奮力逃出立法院?

IMDB
--
Rotten Tomatoes
63%
PTT
好雷
62%
觀看完整介紹
逃出立法院_Get The Hell Out_電影海報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