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部陸劇《三十而已》很夯,不知道大家都有在追嗎?
《三十而已》的導演是張曉波,編劇是張英姬。這組編導是繼 2013 的《食來孕轉》、2015 的《我是男保姆》、2016 的《好先生》之後第四度搭檔,而且這次合作又獲得公部門「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補助。整四十三集的劇情都在上海地區拍攝,把上海從市中心區的繁華喧囂、到周圍郊區的恬淡寧靜,都呈現得如詩如畫。高額的製作預算固然助益不少,但中國時裝劇主創們說故事、走畫面的功力,也看得出有長足進步。
當然,電視劇終究還是得回到故事和人物的本身。《三十而已》是從以三位將滿三十歲的女性視角展開劇情:
王漫妮(江疏影 飾演)是高端精品旗艦店的櫃姐,是從外地來上海打拼的「滬漂族」。對客人的用心服務有她自己獨特的一套功夫。雖然年屆三十還沒有固定男友,生活作息也只圍繞著工作打轉,但是她對自己的外貌和才智深具自信,想趁還有年輕本錢時拚搏,不希望老了之後只能長吁短嘆。
顧佳(童瑤 飾演)是位居金字塔上層的新晉貴婦,一手把老公許幻山(李澤峰 飾演)從默默無名的煙火設計師打造成炙手可熱的「許大師」,既是緊抓教育獨生子許子言(陳天雨 飾演)責任的全職主婦,也是幻山的事業推手,緊盯著丈夫身邊任何可能破壞這個完美家庭的不軌蠢動。
鐘曉芹(毛曉彤 飾演)是隨處可見的平均值女孩,在地產公司上班,先生陳嶼(楊功 飾演)是捧著電視台編導鐵飯碗職位的好好先生。小夫妻生活平靜,但兩人作息、愛好都天差地遠。她基於愛好完成的小說,偶遇伯樂成了暢銷作品,卻也因此使得夫妻關係出現裂痕。
乍看這組人物設定,似乎和一般中國出品的都市情感劇沒有太大差別,但一集集看下去,雖然沒有刻意的緊湊結構,衝突點也沒有很密集,卻是越來越耐看。劇情平鋪直敘下反應的社會現實,總是會讓觀眾時不時揪心刺痛。
呈現「不是別人就是我們」的緊貼現實感
「戲劇反映現實」,通常是透過兩道程序。首先,編劇下筆時基於現實經驗來塑造人物、構成情節;接著,導演得把劇本上每一行敘述,基於寫實的可能拍攝成畫面上的現實。
以往陸劇(特別是時裝劇),總是充滿脣紅齒白的富二代霸道總裁、清純可愛的白蓮花小資女,整體故事總是給人一種懸浮在雲端之上的虛幻氛圍。《三十而已》反其道而行,在人物、情節、畫面上都盡力呈現出現實感。
與其在人物設定時絞盡腦汁賦予什麼京人特質,其實只要平實寫出一個人怎麼吃飯、怎麼行動、怎麼說話、穿什麼衣服、用什麼配件、住什麼地方……就能確實讓觀眾理解他,進而認同這個角色所處的現實。
以顧佳的先生、獨立創業的許幻山為例子。他就只是上海上萬個創業老闆的真實寫照,成天為著蠅頭小利奔走,對外要面對客戶的無理刁難,對內要照顧旗下員工的生計,還得為公司金流的穩定傷透腦筋。回到家裡,看上去似乎妻賢子孝、坐擁豪宅,可房子是貸款買的,老婆總有各種希望他達成的人生目標。光鮮生活的背後,滿滿都是處理不完的麻煩事,成天提心吊膽如履薄冰。
王漫妮的櫃姐生涯,則是另一種寫實典型。滬漂的身分設定已經足以引起共鳴,再加上那些為了服務客戶不敢離開崗位而長期憋尿、時時面臨同僚甚至主管插手搶客的危機感、租屋處所有能壞的東西總是壞到房東都不願來修……張編筆下的人物,帶著一股「不是別人就是我們」的緊貼現實感。
張導對於畫面調度和細節處理的堅持,也給《三十而已》的現實感加分不少。即便只是一閃而過的畫面,鏡頭裡都能看出一絲不苟的滿滿細節。
單就演員妝容來說,三位主要角色:王漫妮、顧佳、鐘曉芹,只要回到家中或是私下場景,妝容就會轉成素顏,符合該場景的現實。有一場王漫妮因長期憋尿引發急性腎盂炎住進急診的戲,演員江疏影的臉妝就真的是異常的病容黯淡,甚至可以看出浮腫,完全符合腎盂炎患者的樣貌。
藉由人物、情節、畫面的現實感帶出的極高可信度,也只是編導主創要說服觀眾的第一步而已。《三十而已》之所以能引發共鳴、創造高收視及討論話題,主義還是在於隱藏在A面故事下的B面主旨,以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議題設定」。
最大核心:社會階級的剝削和不義
《三十而已》最明顯可見的議題不外三個:「性別平權」、「世代焦慮」、以及「階級正義」。這三個議題其實不容易好好談,特別是在中國影視圈裡面,既要說得清楚、又不能得罪掌權者、還要帶著正能量,實在是個艱難任務。
張編設計了幾個既獨立又互連的事件,把上述三個議題反覆講了又講;漫妮交往的男友是個不婚主義者、顧佳積極打入的貴婦圈以及她為子言安排的頂級幼稚園、曉芹意外懷孕後陳嶼的消極作為,另外還有職場上的姐弟戀、下屬勾引上司的不倫戀、職場冷暴力、滬漂生存現狀、私人企業財務造假、獨居老人是否該進養老院……。
以上每個事件,幾乎都是現代化社會經常發生的議題,也是大眾會關心討論的話題,主創們顯然是打算藉此一遍又一遍扎進觀眾的內心。而這些小議題綜合起來最大的那個核心議題,就是貫穿《三十而已》的最大主旨──社會階級的剝削和不義。
從剛進戲的基本人設來看,顧佳是屬於金字塔上層的那 20%,曉芹是中間的 60%,漫妮則是最底層的 20%。然後隨著顧佳為了子言的入學、幻山的合約等狀況奔走時,才發現能決定她一家人命運的,終究還是塔尖頂端那塊小尖的 5%,而且就是住在他們這棟大樓頂樓的王太太,要上去求見還得先報備刷門禁。
顧佳決定往上爬進真正貴婦圈的同時,漫妮也開始往顧佳原來所在的那個樓層階級移動。漫妮工作的精品店,就在顧佳這棟樓的一樓。隨著劇情的推進,顧佳替還在低階層的漫妮、曉芹解決了不少難題,三位女主成了閨蜜,顧佳卻與更高階層的貴婦圈漸行漸遠。這個「從低樓層往上攀爬」的意象設計,非常寫實的呼應了全劇主旨。
如果全劇只專注在由下往上的仰望,或許就只會成為一部充滿韓式風格的女性復仇劇。幸好主創們總會藉著一些看似不經意的支線安排,提醒大家:《三十而已》依舊是一部提倡正能量的情感正劇,這個任務,就交給幾乎沒有台詞,在高架橋衍樑下賣蔥油餅的那一家人。
媽媽早起擺餐車,提供通勤族每天早上的營養補給,兒子乖巧的蹲在車前或玩耍或讀書,跑外賣的爸爸每逢經過,總會給妻兒帶點什麼。這一家人無疑是金字塔最底層的那 5%,卻從沒見他們愁眉苦臉。
性別的壓抑、年齡的焦慮,社會階級的剝削和不義,並非在他們身上不存在,但是所有的壓抑、焦慮、以及剝削和不義,又何嘗不是因為我們不知足的妒忌和比較才產生的呢?
整部戲大概只有一個地方讓我覺得很突兀很出戲,就是在大結局最後的兩分鐘,張導設計讓漫妮、顧佳、曉芹突穿了第四面牆,直接面對鏡頭向觀眾說話。如果前面時不時用一下這招,或許還能說服觀眾,但經營了全劇那麼長時間的現實感卻在最後親手打破,實在是有點前功盡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