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汀塔倫提諾再拍一部電影就要退休了,他是認真的,所以許多人也開始為他的引退依依不捨。不過,我相信一定有人對昆汀這位名滿全球的怪才導演是不是要退休,仍然抱著疑問:
「該不會跟吉卜力那位老爺子一樣退了又退吧?」
不過,在沒有任何公開表示的狀況下,其實昆汀已經開始慢慢他的電影新人生了:他開始在自家戲院網站上,當起一位影評人。

布萊德彼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與昆汀。
會導、編、演,還會寫影評!昆汀還有什麼你不會?
我們時常對好導演有種不切實際的想像:如果他們會拍電影,一定也很會寫電影。事實不是如此,有些導演不擅文筆,他們的思維已經是視覺化的了──他們只會用影像來形容世界;有些導演貴人多事,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使用紙筆;而有些導演壓根不在意其他人在拍什麼,當然也沒興趣思考別人在拍什麼──有時間應該先來拍自己的電影,而不是評論別人的電影。
而有些導演很會寫、也樂於讓大家知道他的想法,但是──我不是在抱怨凱文史密斯──有些導演情溢於表,整篇影評有大量情緒用詞,而如果把史密斯影評裡的「幹」「狗屁」「他媽的」這些髒字濾掉,看起來好像突然變得安靜無聲了。

真性情的史密斯常常大哭大笑大幹譙:他看影集《閃電俠》看到哭。
不過,要成為影評也有些前置條件,例如至少電影必須看得多,才不會講出
「《魔戒》根本抄《天堂》」
這種蠢話。電影看得多,才知道電影歷史的脈絡,才能看出電影本身以外隱含的時代意義與環境變遷。
但電影看得多的導演,像是史蒂芬索德柏,年年都看了超過 200 部長短片電影(還有 N 部影集與小說與劇本),也未必會是好影評:至少索德堡實在是太忙了。而這更讓同樣也很忙的昆汀更顯得了不起,他不但寫影評,而且篇篇都到達論文地步──至少字數都達到驚人數量。
一般媒體上的英文影評大約都在 1 千字上下,但昆汀一篇描述為什麼王羽是天王巨星與天王導演的評論文,突破了 3 千字,赫然是想為這位他筆下「開創香港武打電影新時代」的演員作傳。

王羽。
B 級片不入流?這些影壇滄海遺珠都充滿昆汀的愛
是的,昆汀評論的演員與電影,並不是那些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裡的好萊塢巨星與巨片。他感興趣的是 1968 年電影《目標》、是台灣電視劇名演員王道與他主演的《勾魂針奪命拳》、是 1974 年身兼功夫山寨電影與黑人剝削電影於一身的《功夫兄弟》(這片還是由鄧光榮主演!)、是《魔鬼島》──這些電影與演員,長期都被歸類於 B 級電影領域,好像沒有被評論的價值。

《目標》是無差別殺人狂的奇想驚悚電影:50 年前的電影!
就像我也寫了「我們喜愛的大爛片」專題,那是為了被時代忽略的有趣爛電影翻盤,其中有一種恨觀眾不識貨的怨氣,但昆汀很明顯沒有那麼小家子氣……他要表達的是他喜愛這些不入流電影的初衷,而且他不帶怨氣、不加批判、只讓你知道他對這些電影的真愛。

《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影響了《快打旋風 2》:會伸長手臂的印度鬥士。
如同他在評論王羽時提到的:
「很難說《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是一部好電影,但如果你喜歡這類型的電影,你很容易感受到這是一部很棒的功夫電影……我從小就喜歡這部電影,而當我慢慢長大,我對它的熱愛只有與日俱增。
一開始這部片看起來就像部神經蠢電影,但是對功夫電影的專家來說、或是對王羽的粉絲來說,《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就像一瓶只有識途老馬才懂品味的經典老酒。」

《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王羽大戰血滴子。
昆汀不只用影評表達對這些影壇滄海遺珠的愛,他還告訴你為什麼應該要愛這些遺珠。舉個例子,在評論《魔鬼島》這部逃出黑牢的黑人剝削電影時,文章開頭可沒有老套地描述黑人剝削電影的歷史,而是從馬丁史柯西斯開始寫起:史柯西斯興高采烈向恩師約翰卡薩維蒂,呈現他執導的電影《冷血霹靂火》。但老師不太滿意這部由 B 級片天皇羅傑柯曼監製的電影,他對徒弟史柯西斯說,
「小子,你花了一整年來拍這種垃圾……聽好,別誤會,這沒啥不對,但是你不會希望,被人發現你在拍這種偷懶的剝削電影。勸你離開那些壞傢伙(指柯曼),你的發展不只如此。」

《冷血霹靂火》自由奔放,海報上寫著「30 年代的美國是個自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