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內摘要快搜 ❞
2014 年上映的驚悚懸疑片《控制》(Gone Girl),由吉莉安弗琳改編自己的暢銷小說,大衛芬奇執導,班艾佛列克、羅莎蒙派克等人主演,在全球獲得 3.7 億美金票房,劇本獲得影評、觀眾一致盛讚,IMDb 評分 8.1、豆瓣評分 8.7,並且入圍當年各大電影獎項。
其實佛琳並非專業編劇,也沒有科班背景。她在下筆前參考了工具書《先讓英雄救貓咪》的建議,將小說劇情重新套入「三幕劇→起/承/轉/合四階段→十六段故事板」的基本公式,確實做到每個段落滴水不漏的劇情串聯。讓一個不易入口的懸疑驚悚題材成為全球大賣的熱門故事。

三幕進化-起承轉合+16 段。
一個動人的故事是由「主題/主線/表面故事」和「主旨/副線/內在故事」交互組成的,「十六段故事板」就是一套輔助編劇如何有效呈現「主題」「主旨」並引到觀眾入戲的必勝公式。
1.開幕-畫面&氛圍/預表落幕
開場畫面決定了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包含風格、調性、類型、主線衝突和副線走向,都應該利用開頭的第一場戲清楚交代給觀眾。

開幕。
《控制》的開幕定格在尼克主觀視線看著窩在胸前的愛咪,畫外的尼克旁白語帶玄機:『你在想什麼?有什麼感覺?我們對彼此做了什麼?』,甚至說出帶有威脅意味的『很想剖開她的頭蓋骨,挖出她的腦漿』,導引觀眾懷疑「這對夫妻貌合神離?」並開始對愛咪的安危產生疑慮,瞬間確立了本片驚悚懸疑的基調。
2.下鉤-主線佈局
下鉤佈局是否巧妙,攸關一部影片九成以上的成敗。好的劇本要在第二場、最遲第三場戲之前,帶出主角的生活背景、外顯性格、以及生命中的不滿足。特別是「不滿足」,最能作為推動劇情的伏筆,提供之後所有轉折、沉澱、整理……的動力。

下鉤。
劇情進入尼克和愛咪這對夫妻的基本背景,藉著尼克兄妹的對話和幾幕回憶片段,觀眾得知這對夫妻從相識到相戀的過程,對他們的性格有了初步認識,知道他們之間有個慣例尋寶遊戲,進而發現在看似平凡的夫妻生活中那份呼之欲出的「不滿足」,於是就進入下個段落。
3.主題-故事陳述
故事主題要在佈局即將結束前,藉著某個角色的口述向觀眾陳述清楚。通常會以一句帶點曖昧或是玄機的對白,當作整個故事的「主題性前提」,再用接下來的所有劇情繼續論證、探索這個主題。如果不能在這個段落帶出主題的意義,後面就沒有意義了。

主題。
尼克的疑問句『我們對彼此做了什麼』就是《控制》這部影片的主題陳述,這個疑問句接下來將反覆出現,帶動觀眾不停思考、甚至在故事落幕之後,仍在觀眾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4.點火-主線啟動
啟動主線的「點火事件」是故事中第一個讓觀眾確實看見的重要事件。當鉤子下好了、主題陳述了,就不需要再帶著觀眾在枝節上瞎繞,否則專注力很快渙散。

點火。
尼克剛從酒吧回到家,就發現家中處處凌亂打鬥痕跡,在緊張配樂響起同時,觀眾得知第一個事件-愛咪失蹤了(同時也呼應原文片名「Gone Girl」),就算還摸不著頭緒,觀眾心底多少也懷疑:尼克是否就是真兇?
5.轉折 A-主線收攏/副線佈局
A 段轉折的作用在於逼迫主角進入猶豫迷惑,也壓迫觀眾跟著一起不知所措。壓迫程度可視故事類型的不同來拿捏。主線啟動之後,主角必須面對接連引發的問題,猶豫迷惑帶給觀眾期待,想知道主角怎麼處理當下的景況?可以推動第一波小高潮,預鋪潛藏副線-主角的內心世界。

轉折 A。
警方開始調查愛咪行蹤,就在周遭親友鄰舍——包含觀眾——都非常關心的當下,編劇卻回顧更多這對夫妻過去互動,也讓觀眾感受到尼克對愛咪的失蹤竟是解脫大於擔心。近乎冷血的態度引起觀眾懷疑:他是否藏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電影資訊
控制 Gone Girl
- 上映日期
- 201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