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哪部電影讓《黑天鵝》、《噩夢輓歌》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 (Darren Aronofsky) 喜愛不已,親口承認「致敬」呢?那就是一代動畫大師今敏於 1997 年推出的經典之作《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從流行歌手轉型為演員,極度不適應的女主角未麻,在不情願的演出過程中開始懷疑自我。雪上加霜的是,她疑似被狂粉跟蹤,每天的言行作息都被披露在網站上。就在未麻處於焦慮與不安之時,身邊發生了數起殺人案,被殺的都是未麻親近的同事。觀眾跟著未麻試圖找出真相,反而一同越陷越深……
《藍色恐懼》《分裂》等電影裡出現的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障礙」是什麼?
今敏的作品以高超的敘事手法著名。在虛實交錯下,我們直到最後才發現兇手的真實身分。但很快會發現,行動的雖是同一具身體,但思考方式卻像是不同人?這就是大家所謂的「多重人格障礙」。

《藍色恐懼》。
正式名稱叫做「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的多重人格障礙,患有此病的人,身體裡好像塞有不同的靈魂一樣,不同的人格間有各自的記憶、個性、喜好等等。此病非常難以確診,又因為其不可思議的症狀,讓 DID 成為多部影劇的題材。但絕大多數自稱患有 DID 的人,其實是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自我催眠或單純幻想居多。
之所以會發生 DID,大部分情況是年幼自我意識及人格尚未完全發展成熟時,遭遇嚴重心理創傷(例如性侵害、家暴、目睹家人自殺),若意識及潛意識無法啟動適當心理防衛機轉來調適壓力,那患者為了保護自我意識,有可能會分裂產生其他人格。
罹患 DID 的患者,體內除了主要人格外,通常會有 2 個以上的次人格。次人格的出現通常是為了保護主人格,往往需要觸碰到某個切換人格的「開關」,才會讓不同人格出現。「開關」可能是一句話、一個特定場景、一種氣味或顏色等……患者本人不一定知道「開關」是什麼。
像電影那樣隨時可以讓不同人格現身的情況,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發生。

《分裂》男主角凱文共分裂出 24 種人格。
舉例來說,《分裂》(Split) 裡的凱文(Kevin,主人格),3 歲時因為不夠整潔被母親虐待,凱文分裂出丹尼斯(Dennis,次人格)來承受痛苦。假設丹尼斯出現的開關是「髒亂」,那麼以後只要凱文看到髒亂的地方,丹尼斯就會出現。此處只是舉例,實際還是要看凱文在當下決定製造新人格的契機是什麼。
同樣,假設若母親虐待丹尼斯的過程中還施加暴力,丹尼斯無法承受身體上的痛,丹尼斯分裂出派翠西亞(Patricia,另一個次人格)。若派翠西亞出現的開關是「譴責暴力」,那麼以後只要凱文/丹尼斯遇到暴力相關的場景,派翠西亞就會出現。
*上述為筆者依現實分裂人格的基本概念做假設,部份敘述與實際電影劇情有所出入。
這些人格存在於同一個身體裡,那為什麼有些人切換人格後會突然懂外國語言?有些人會突然擅長從未顯現過跡象的事情?
目前認為,這是因為不同人格從潛意識裡提取的東西不同。亦有認為是該人格自己認真學了相關知識,但其他人格和週遭的人不知道而已。
例如,小美看了幾篇艱深困難的物理學論文,雖然小美完全看不懂,但那些文字已經進到小美的潛意識去。也許小美所創造出來的某個人格正好可以提取這部份的意識,因此「小美」就「突然」成為物理專家。當然也不排除是該人格自己認真研讀了物理,但小美自己和其家人朋友不知道。
*下一頁:DID 有什麼影響?如果我有 DID 該怎麼辦?